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457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宝成  邵洪文  韦波 《新疆地质》2006,24(3):267-269
通过对大南湖煤田一井田含水层特征、水力联系、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及地下水化学特征等因素的分析,确定该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类型,为矿床开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
地下水补给温度与降雨量是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已有的测定方法大多只能给出其相对变化。本文介绍的惰性气体法能同时求得地下水补给温度与降雨量的值,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下水中惰性气体的平衡溶解量计算出地下水补给温度;在得到地下水补给温度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中惰性气体的“过剩空气”量计算出降雨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封闭条件下的深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63.
准格尔矿区位于蒙、晋、陕交界处,天桥岩溶水系统的西北部,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为严重缺水区.在其东缘黄河内建有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万家寨水库.万家寨水库蓄水后,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变一是岩溶地下水位的普遍升高,由黄河岸边至矿区西部升幅逐渐变小二是岩溶地下水位与黄河水位间具有较大的高差,且近岸入渗区水力坡降变陡;三是岩溶地下水位与库水位具有同步大变幅,且同步升降;四是矿区岩溶地下水接受黄河地表水的侧向渗漏补给比例增大,侧向渗漏补给增量在1.70~13.81m3/s之间,估算矿区岩溶地下水储存资源量增加8.066×107m3,矿区岩溶水的可采资源量增加,有利于矿区岩溶水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64.
6年期间,在使用涕灭威的马铃薯种植区域,总共对4眼浅水监测井进行了19次采样,定期分析了这些样品中的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硝酸盐和不常见的离子、pH值、EH、溶解性氧以及碱度。地下水中农药残留物的浓度与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水位埋深、地下水补给的测量等几方面都有关。该浓度与补给的相关性说明了不饱和带的储藏量。最后一次使用农药后的第4年,由于这种储藏现象:水、土壤的条件;特别低的温度,抑制了活性物质的水解。  相似文献   
65.
汾河二库的下闸蓄水,改变了晋祠泉域汾河地表水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条件,对区域岩溶水流场变化有着长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勾画地表水渗漏补给岩溶水范围,考虑地层岩性、蓄水高度等因素,确定二库不同蓄水水位下晋祠泉域获渗漏量占比;构建晋祠泉三维岩溶地下水流模型,研究二库渗漏对泉域岩溶地下水补给作用,并预测不同蓄水情景下晋祠泉口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晋祠泉域获渗漏量占比随二库蓄水位非线性变化,最低为92.8%,在二库蓄水位达902 m后稳定在93.7%,而渗漏量与二库蓄水高度呈正相关;泉域岩溶水径流区受渗漏补给作用最显著,其次为排泄区、北部补给区;渗漏补给作用下,地下水位回升值受二库水位和补水距离影响;维持设计水位(905.7 m)和2017年水位(895.9~902.4 m)时,预计晋祠泉口水位分别在2021年7月和2023年1月达到泉口高程。   相似文献   
66.
滞后补给权函数:降雨补给潜水滞后性处理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当前数值模型中处理降雨入渗补给潜水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刻画滞后补给且使用方便的方法-滞后补给权函数法。  相似文献   
67.
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义 《地下水》1998,20(2):74-75
本文依据我站地中蒸渗计和气象站的实测资料,重点从岩性、潜水埋深、降雨情况等方面对潜水的降雨入渗补给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进而对确定入渗补给量和入渗补给系数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8.
The stable isotopes of oxygen and hydrogen have been implemented to assess the recharge mechanisms in an area in the UAE bounded to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Gulf of Oman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Arabian Gulf. The conversion of stable isotopes to deuterium excess was utilized as a supportive tool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The concluding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origin of moisture is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recharge, in which the precipitation having undergone evaporation before recharge occur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regression line for data collected in 1996 and regression line for samples collected in 2006 suggest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water which recharged the groundwater, was diluted with groundwater and this dilution is observed from decreasing of the deuterium excess of collected groundwater samples with increasing isotopes of oxygen. The dilution of groundwater with the recharge water suggests modern-day recharge as it is seen from high deuterium excess that exceeded the deuterium excess of LMWL and was close to MMWL.  相似文献   
69.
降雨人渗补给规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峰 《地下水》2010,32(2):30-31
浅层地下水资源计算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最基本的参数,而求解参数关键是确定降雨入渗补给量。从其土壤水下渗机理,包气带蓄水库容,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方面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包气带可容纳库容是降雨入渗补给量的极限值;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因不同岩性、土壤前期含水量、降雨量等因素而变化;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存在一个地下水最佳埋深。  相似文献   
70.
浅层地下水补给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分析, 查明滹沱河流域平原区1976-2005年以开采量、灌区引水量和河道过水量为代表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 分析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在大气降水减少和人类活动逐渐增强背景下大幅减少的响应特征: 综合补给量所占比率由1976-1980年的21.6%下降到2000-2005年的11.3%。随后, 从开采量、河道过水量和灌区引水量三个方面分析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响应人类活动的变化特征: 地下水补给量与开采量呈y=65.412x-0.2576模式随降水量增减而负相关变化; 河道渗漏补给量和渠水入渗量在地下水位不同埋深条件下表现出随来水量、引水量增加而增大的态势, 但在不同埋深条件下, 河道渗漏补给量与来水量之间、渠水入渗量和引水量之间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