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比较了3种基于GNSS空间信号进行时差监测的方法,其中,单站精密单点定位(PPP)时差监测法依赖于卫星轨道和钟差的精度,高精度PPP一般采用事后处理的方法;网解时差监测法受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较小,且不受卫星钟差误差的影响,因此能够用于高精度时差实时监测。为分析不同方法时差监测的差异,在距离不同的时间实验室之间进行了时差试验,试验中将外接相同原子钟的两个测站的时差用于评定时差监测的精度,而相距2000 km的测站用于验证高精度实时时差监测的精度。结果表明:①实时网解与事后PPP时差监测的精度相当,达到了0.16 ns;②采用PPP方法,是否固定站坐标时差结果差异的RMS为0.04 ns;③采用实时网解的方法,对于相隔数千千米的测站实时时差监测,其与PPP后处理结果的差异约为0.14 ns。  相似文献   
32.
基于多重互相关函数分析剪切波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先龙  赵立珍 《岩土力学》2010,31(8):2541-2545
介绍了一种提高单孔法剪切波速测量精度的新方法-多重互相关函数法。考虑到判断场地剪切波到时差的困难,提出了用多重互相关函数来求得两剪切波的到时差。互相关分析可求取两相似信号的到时差,但当两信号相似性比较差时,所求得到时差的误差较大;自相关函数本身可进行多重自相关分析,互相关函数结合多重自相关函数后,也可以进行多重互相关分析来求取两相似信号的到时差。试验表明:相比互相关函数,多重互相关函数可改善触发信号和井中三分向探头输出信号的相似性及更好地抑制噪声,因此能更精确地计算出触发信号和井中三分向探头输出信号的的到时差。基于此原理设计了剪切波波速的测试系统,此系统能自动分析出测点的剪切波速和形成完整的报告。  相似文献   
33.
利用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盖层类型、识别标志、分布、封闭能力和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盖层分为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盖层2种。火山碎屑岩盖层主要是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具有井径扩容、电阻率小和高声波时差特征;火山熔岩盖层主要为流纹岩、凝灰岩和安山岩,具有井径不扩容、电阻率中等和低声波时差特征。利用高声波时差和声波时差值小于56 μs/ft可以分别识别火山碎屑岩盖层和火山熔岩盖层。火山碎屑岩盖层区域分布在断陷南部下白垩统营城组一段火山岩体的顶部,火山熔岩盖层局部分布在营一段和营三段火山岩体内部。火山碎屑岩盖层较火山熔岩盖层具有更强的封气能力,火山碎屑岩盖层控制着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中天然气的区域聚集与分布,火山熔岩盖层仅控制着天然气在火山岩体中的局部聚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34.
系统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基于GPS同步和时差法定位技术的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以及山东北部地区闪电过程同步观测分析,成功获得了雷暴中闪电通道辐射源三维时空发展物理图像.并结合地面的快电场变化资料,对典型负地闪、正地闪和云闪放电通道的三维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负地闪激发传输过程不同,典型负地闪的预击穿过程发展速度约为5.2×104m/s,被初始负击穿引发的向下梯级先导传输过程发展速度约为1.3×105m/s;正地闪初始阶段也是激发负流光传输,以优势水平方向在正电荷区内传输,并为始发点积累正电荷,从而触发向下正流光传输.重点分析了一次由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BP)引发的云内闪电三维放电过程,该脉冲发生在约10.5km的高度上即上部正电荷区域内,同时引发云内放电通道水平向周围扩展,产生大量击穿辐射源,双极性窄脉冲辐射峰值强度值高达16.7kW,而普通闪电辐射源功率一般在100mW~500W范围内.与经典云闪完全不同,此类新型云闪及其三维传输过程在国内第一次被发现.文章还讨论了其可能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判明了该岩基的侵位深度(5.5 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 ℃ ),建立起骑田岭花岗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 骑田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 col) 为4.1 Ma;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L)为2.6 Ma; 由于骑田岭花岗岩基放射性元素含量 (U-15.3×10-6,Th-51.35×10-6,K2O-5.02%)是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20×10-6,K2O-2.66%)的2~3 倍,骑田岭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A) 为35.4 Ma,远长于世界平均花岗岩计算的Δt A(2.93 Ma) 。因此, 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浆侵位- 结晶固化时差 (Δt ECTD)为42.1 Ma, 结合锆石U-Pb 年龄值(161 Ma), 通过反演计算得出骑田岭花岗岩基侵位年龄值(t E )为203.1 Ma,从而为骑田岭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相似文献   
36.
用经典技术理论检验和认识河渠流量测验新仪器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渠流量测量的经典技术、计算理论.对在新形势下由国外引进的新仪器、新设备和新技术方法适用性能作了简单介绍.简述了我国近年来的河渠流量测验技术研发情况.指出了依据经典测流技术,正确认识、评价一种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7.
依据尕斯库勒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粒度中值、泥质体积分数、灰质体积分数、孔隙度与渗透率以及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流动单元纵向上的连续自动划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储层划分为E、G、M和P 4类,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主要沿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分布,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口砂坝和河道侧缘,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席状砂部位,P类流动单元零星分布在砂体尖灭的边缘部位.  相似文献   
38.
正题目下图中,ABC为昏线,AD、BE为纬线的一部分,BD、CE为经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1~2题。  相似文献   
39.
刘广伟  田涛 《地下水》2012,(3):206-207,219
长9储集层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泊发育早期,油源关系复杂,前期的沉积作用和后期的成岩作用共同塑造了储层低孔低渗的特征。储层的物性是连结岩性和含油性之间的重要环节,加大对低孔低渗储层物性的分析,有利于储层其他方面特征的研究。在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反映储层孔隙度比较灵敏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来研究其物性特征。通过建立米产液量和声波时差的对应关系,确定声波时差下限,再根据声波时差和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式,最终确定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为储层含油性特征、有利区优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南岭西段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它们的侵位深度(5.5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花山和姑婆山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花山-姑婆山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tco1)分别为4.14 Ma(花山)和4.36Ma(姑婆山);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tL)为2.67Ma,2.81 Ma;由于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放射性元素含量(U 13.5×10-6,Th 56.1×10- 6,K2O 5.79%(花山);U13.7×10-6,Th 52.4×10-6,K2O 5.28%(姑婆山))高于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 20×10-6,K2O 2.66%),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tA)分别为37.6 Ma和45.1 Ma,远长于按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计算得出的△tA(3.17 Ma,花山).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的侵位-结晶时差(△tECTD)分别为44.41Ma和52.27Ma,结合锆石U-Pb年龄值(162 Ma(花山),163Ma(姑婆山)),通过反演计算得出花山、姑婆山花岗岩基侵位年龄值(tE)分别为206Ma和215Ma,从而为花山-姑婆山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