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75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4 毫秒
61.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多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河南省大地构造位置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形成并遗留的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珍贵地质遗迹,国家级、大区级地质遗迹也为数不少,省级、市级地质遗迹更是不胜枚举。对河南省地质遗迹进行系统调查、重点研究、适度开发、合理保护,将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社会意识、环保观念及当地科学品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地质遗迹的系统调查河…  相似文献   
62.
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华中地区的政治、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以“东方芝加哥”驰名于海内外.汉口并不是武汉的一个行政单元,大致为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三个行政区所辖范围.汉口的崛起赖于地理环境优势已为学界所共识.汉口地处汉江河口区腹地,是长江和汉江相互作用区,地理环境多变、时空演化复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理格局.本文以1669年的《汉阳府境全图》为主,结合其他文献,对繁盛一时的清代康熙年间的汉口古地理状况进行了复原.研究发现,当时的汉口地域存在着玉带河、襄河、沦河3条河流,且具“河湖一体”的特点;沿河发育有高大的天然堤,成为先民居住的主要地貌单元.汉江自蔡甸城头山东发生分流,先后以5条分支河道入江;此时的汉江河口三角洲顶分流点在城头山附近,河口分流区范围大致在以城头山-谌家矶-小军山为边界的区域内.汉口镇位于汉江与玉带河之间,即由汉江天然堤与袁公堤所构成的围垸内,市镇和公共文化建筑反映出当时的汉口镇已十分繁盛.汉口镇以外区域的聚落主要集中于河流天然堤上,这种人居地貌环境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张公堤的修建.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清康熙时期的...  相似文献   
63.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 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 3例狗、 5例牛、 6例羊、 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 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物结构以及先民对家畜的饲喂方式,进而还原龙山文化时期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M1墓主人骨骼的14 C年代为4200±30 a B. 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4844~4620 cal.a B. P.,结合该遗址遗存及其组合群特征初步判断其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C、 N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鹿(δ13C:-20.8‰~-18.7‰,均值-19.6‰±1.1‰;δ15N:2.9‰~3.6‰,均值3.3‰±0.4‰, n=3)主要以C3类食物为生,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与鹿不同,羊的δ13C值和δ15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利用现代人口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辨识了人口分布的显著影响因子,进而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最后以史学界考订的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重建了1776~1953年6个时间断面中国传统农区10km×10km分辨率的人口空间分布,并分析了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农区县域之间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地势起伏度、距地区(州、府)级城市与省会城市的远近、距河流远近及气候湿润指数.(2)利用2000年传统农区1934个县级人口及上述环境因子数据,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构建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方差解释量(R2)为0.81,88.4%的县(区)的模型预测误差小于50%.(3)1776~1953年研究区人口总体呈增加趋势,1851年之前主要表现为长三角地区人口持续增长,该地区500人/km2以上的网格数由292增至683个;1851~1953年则以多地区人口普遍增加为主要特征,华北平原500人/km2以上的网格数由36增至88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由4增至35个.各时期人口分布的空间聚集特征不一,其成因涉及经济重心转移、传统观念、战乱、灾荒、移民政策等多方面.(4)本文重建与HYDE数据集在数据源、环境因子遴选和建模方法上均有所不同,与本文重建结果相比,1776~1851年HYDE的人口总体上东部偏少,西部偏多,1851年后城镇偏多,乡村偏少.  相似文献   
65.
古镇西塘     
《河南国土资源》2006,(3):I0004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善县境内,古称胥塘,又名平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春秋战国时期,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故也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  相似文献   
66.
《国土资源》2006,(5):52
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了《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在总结“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分析当前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七个主要预期指标和七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7.
中国地质科学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重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代地质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两方面的使命,一是了解地球,揭示地球作为一个自然实体的内在规律性:二是以获得的地球知识为人类社会服务。按照“研究与发展”(R&D)的划分.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属于应用研究。通常认为,地质学是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为特色的。到了20世纪,特别是其后期,这两项使命仍然是最根本的,但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惊人的拓展。  相似文献   
68.
《国土资源》2006,(12):44-44
近日,泰安市岱岳区天平办事处黑水湾村的一位村民在工地筛沙时发现了一块远古时期的大型动物化石。据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探队的地质专家推测,这块动物化石距今至少在一百万年以上。  相似文献   
69.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时常见到关于龟的记载。乌龟背圆、底板方.正好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所以龟在古代被视为灵物和祥瑞。我国饲养观赏龟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400年前的隋唐时期,观赏龟已作为皇室的宠物饲养。龟类动物不仅是人们喜爱的宠物,且在中国或外国的文明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0.
长江三峡阶地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对长江三峡阶地堆积物进行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发现三峡阶地的成因具有以下特点:构成阶地上部的河漫滩相堆积、中部的冲积砾石层与作为阶地基座的基岩平台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上部河漫滩相堆积是在中全新世气候温暖、长江三峡高水位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长江三峡阶地是在构造上升的基础上由于气候及长江三峡流量及水位变化而形成的,并非一定是间歇性构造上升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