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4篇
  免费   992篇
  国内免费   782篇
测绘学   1238篇
大气科学   1691篇
地球物理   659篇
地质学   1227篇
海洋学   642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853篇
自然地理   2182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538篇
  2021年   638篇
  2020年   428篇
  2019年   518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61.
1961 - 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降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近57年(1961 - 2017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12月, 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现在11月或12月, 大雪和暴雪在冬末春初出现概率最高。降雪分布为山地大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减少, 降雪高值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降雪强度中心位于长白山区和辽宁中部平原地区。年、 秋季、 冬季、 春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分别为4.7%、 7.0%、 84.4%和7.6%; 辽宁省西部山区和南部大连地区日最大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比例最高, 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在2 d以下, 降雪较高纬度地区更为集中。近57年降雪量和降雪强度分别以1.93 mm?(10a)-1和0.11 mm?d-1?(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降雪日数以2.08 d?(10a)-1速率显著减少; 降雪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等级降雪量的增加, 降雪日数减少主要是微量和小雪日数的减少, 降雪强度增加主要为大雪和暴雪降雪强度的增加。年、 秋季和冬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平均每10年增加0.36%、 0.48%和0.45%, 春季以0.11%?(10a)-1的速率减少。中雪、 大雪和暴雪对降雪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减少; 1987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突变后, 微量降雪日数和暴雪日数、 小雪降雪量贡献率改变显著。就区域平均而言, 2001 - 2017年的降雪量较1961 - 1980年增加了27.8%, 降雪日数减少了22.4%。  相似文献   
962.
李梦琴 《西部资源》2023,(1):188-191
耕地作为农业资源的重要生产要素,其破碎化不仅造成耕地浪费,且直接影响了耕地的土地生产力。本文以海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海南省各市县2009年第二次国土调查成果数据及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统一时点数据,选取6项耕地破碎度评价指标,构建耕地破碎度评价模型,分析海南省各评价单元耕地破碎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熵权法、自然断点分级法。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而言,海南省中部地区耕地破碎度总体均高于其他地区。(2)从2009-2019年,海南省耕地破碎度总体趋于好转,I级区市县个数由“二调”的6个增加至“三调”的8个,Ⅱ级区由“二调”的9个减少至“三调”的7个,Ⅲ级区数量保持不变。(3)海口市为近10年耕地破碎度变化幅度最大的城市,耕地破碎度综合指数从“二调”的0.2459增长至“三调”的0.3468,增幅为41%。研究结论:地形地貌为山地、丘陵区,耕地破碎度较大;经济发展速度与耕地破碎度变化趋势总体成正比。  相似文献   
963.
本文利用2019—2021年在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进行的4次陆海同步调查结果,分析了环莱州湾主要入海河口和排污口陆源输入磷的季节变化、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内不同形态磷及不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海域内磷受限状况及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磷的陆源输入中黄河贡献最大,小清河次之;总磷(TP)入海通量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季磷输入以颗粒态磷(PP)为主,冬季以溶解态磷(DP)为主;受农业施肥及河道内浮游生物活动的影响,春季陆源DP以溶解有机磷(DOP)为主,其他季节以活性磷酸盐(PO4-P)为主。研究海域内TP浓度及构成不仅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还受浮游生物消亡、海上养殖活动和沉积物释放等作用共同调控,TP浓度呈现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位于黄河和小清河河口区域;TP构成上,春季以DP为主,夏、秋季DP与PP相当,冬季以PP为主;春、秋季DP以DOP为主,而夏、冬季DP以PO4-P为主。海域内浮游植物普遍受到...  相似文献   
964.
基于两套模式的大集合试验结果,评估了气候内部自然变率对热带辐合带(ITCZ,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未来南北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模式间ITCZ的移动差异源自中高纬度的外强迫模拟差异,而气候内部变率主要通过热带过程调控ITCZ的位置变化。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大集合(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Large Ensemble, CESM-LE)试验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cillation, ENSO)振幅变化的自然变率会通过中等和极端厄尔尼诺降水的非线性信号调制ITCZ的移动幅度,而在MPI-GE(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Great Ensemble)试验中,ITCZ的位置变化主要与大西洋海温梯度信号异常有关,相较而言ENSO振幅对ITCZ的影响很有限。总体而言,全球变暖背景下由于内部自然变率引起的ITCZ南北移动不确定性幅度能解释未来预估模式间的差异约为20%,但对ITCZ移动的模拟不确定性有贡献。  相似文献   
965.
在分析栅格时空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编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2维行程编码实现基态修正栅格时空数据模型的关键算法,包括对等分裂差异分析算法和快速差异累加算法.针对每个算法,分析了常规算法存在的不足,给出了改进算法的主要思想和详细步骤.最后,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实验系统,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表明改进算法其运行效率和内存占有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算法.  相似文献   
966.
利用四川1960~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欧洲中心ERA Interim1.5°*1.5°再分析资料和ECWMF2.5°*2.5°模式预报场资料,分析四川盆地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出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天气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天气有三个异常区;区域性高温热浪过程期间100hPa南压高压明显东进,我国至俄罗斯南部地区显著增高;500hPa有青藏高压型、副高型和带状高压型三种环流型。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天气的预报模型为:1)500hPa四川盆地上空为青藏高压或副高或带状高压控制,位势高度达584位势什米以上,其中青藏高压和西太副高需达588位势什米;2)四川盆地上空850hPa上未来三天都为大于24℃的闭合等温线控制。  相似文献   
967.
针对煤炭资源的长期无节制开采,造成矿区地表沉降、塌陷、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使用Sentinel-1雷达数据,对鹤岗矿区进行形变监测,分析2017年3月26日至2021年12月18日期间地表形变和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鹤岗矿区地表形变严重,形变量在监测期内逐渐增大,最大累计形变量达到-585 mm。空间分布上,相较于2013—2016年,振兴矿、新岭矿地表形变有减缓趋势,峻德矿有向南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8.
基于PIE-Engine(航天宏图)云平台,对2018—2022年辽宁省哨兵2A(Sentinel-2A)地表反射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此基础上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FVC,对计算得到的FVC结果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辽宁省FVC时空演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8—2022近5年辽宁省植被覆盖度FVC均值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FVC均值由71.5%增至73.2%,其增长速率为2.3%。2)植被覆盖度FVC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北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相比于退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提高的幅度大。植被覆盖度改善的区域明显大于退化区域,表明辽宁省植被覆盖情况得到恢复。3)相比较而言,高程和坡度是影响植被覆盖度FVC值的显著因子,FVC值随高程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同时FVC值随坡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4)FVC受气候的影响因素较大,3个气候因子与FVC有较强的相关性,年平均气温对FVC变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69.
选取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为研究区域,获取影像图上的土地利用状态信息,从不同方面分析青岛市黄岛区2014—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青岛市黄岛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6年中经济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其他用地都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城市重心不断向东北方向偏移。该文研究分析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合理调整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0.
针对京津冀地区突出的生态脆弱性问题,本文基于2000—2020年长时序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度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K检验、Hurst指数分析以及重心转移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变化不大,未来会保持非显著性增长趋势;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重心分布存在不均衡性,整体呈现西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