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1312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球表层的原动力产生于岩石层对使其变形的驱动力的响应。板块构造理论对海洋岩石层的运动做了很好的解释,海洋岩石层的年龄一般少于200Ma。大陆岩石层典型地记录了十亿年来的地质演化过程。即使是对现代变形,也很难估算大陆岩石层的应力平衡。假使地球应力场可以直接测量,例如,使用钻孔崩裂测量方法,也需要根据岩石层几何形态及物理状态来将这些点上的应力值外推到整个地球。实时形变的GPS测量观测的是瞬时应变场,只有用合适的本构关系才能把它和应力场联系起来。地震数据对调查我们星球表层内过去和现代运动的地下记录是很必要的。岩石层成象是不容易的,垂向和侧向上的强烈变化的范围相当于用来探测地壳结构的地震波长的范围。这些变化改变了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在地表记录的地震波场中产生复杂的图象。岩石层的结构可以描绘成一个三维非均匀波谱,这个波谱可延伸的波段很宽,且仅仅是局部稳定的,需要不同的地震探测方法来重建这种复杂的波数谱,即岩石层的结构。反射地震学为识别陆壳的细结构提供了最高分辨率手段,其分辨率在深部地壳大约为数百米,在浅部地壳可达几米。折射地震学为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波速的变化提供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更粗略一些的测量方法,其分辨率大约为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在区域地震台阵中的地方震测量可提供5~10km规模的构造信息,以及高精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在线性分布和区域性分布的便携式地震台阵中,远震信号的宽频带测量可提供地壳总体结构的信息,还可提供地幔结构的最高分辨率,通常为30km的大小。用所提供的三种方法来提高分辨率,并结合不同尺度的测量结果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2.
利用一种模式可能综合两种端员模式种类。这两种端员模式已经用于解释大陆碰撞期间地壳变形作用的模型,这种模式包括了来自侧翼的锯齿模式以及来自于下伏的俯冲层段的底部力作用。  相似文献   
43.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走滑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位移而不是剪切位移。  相似文献   
44.
属于帕米尔弧山前带的乌帕尔剖面和属于南天山山前带的巴对布拉克剖面,现今的纬度差为0.56°,但是下第三系古地磁测定结果表明其古纬度差很大.乌帕尔剖面齐姆根组上部的古纬度为8°N,而巴什布拉克剖面巴什布拉克组第5段的古纬度为36.1°N。若考虑到当时板块的相对运移速度,估计始新世早期巴什布拉克地区的古纬度大致为31°N,与当时乌帕尔所处位置的纬差达23°。又根据Klootwijk测得的帕米尔西北缘利什坦层的古纬度值,在始新世末期.包括乌帕尔在内的帕米尔前缘与以巴什布拉区为代表的南天山山前带之间还有至少10°的纬度差。古地磁资料表明,始新世早期,塔里木海宽达2000km,此时印度板块西北端已与欧亚板块局部碰撞,至始新世末,印度板块向北推进20°,帕米尔弧前缘与南天山山前的距离缩短到约1000km,原塔里木海的两侧上升为山前平原。  相似文献   
45.
新疆北部银矿资源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疆地处世界三个巨型银成矿带中两个成矿带的交汇部位,西伯利亚板块、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以及伊犁微板块碰撞产生的三条碰撞带都经过北疆地区,因而,该区火山-侵入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银的区域背景值高,这些对银成矿均有利。近几年发现了一批银矿点和矿化带,构成数个银矿化密集区。这些密集区与火山-侵入活动密切相关。表明北疆地区有很好的银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46.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相似文献   
47.
王志洪  卢华复 《地质论评》1996,42(1):1-6,T001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白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  相似文献   
48.
辽西板内碰撞带中变质作用双重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49.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杨志华 《地质论评》1997,43(1):10-16
秦岭造山带具有复杂和长期演化的历史,本文对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期,结构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构造体制和发展演化等进行了综合和讨论。  相似文献   
50.
高锐 《地质通报》2004,23(9):1055-1056
一年一届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讨论会(Himalaya-Karakoram-Tibet Workshop,简写HKT)到今年已举办了19届。这个研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国际舞台,每年都有许多新“角色”和老“演员”出演新的“节目”,报告新的发现,交流新的思想。由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大陆巨型造山带形成过程与动力学的野外实验室,故这个讨论会每年的进展备受各国地学界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