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12篇
  免费   2422篇
  国内免费   2752篇
测绘学   439篇
大气科学   1538篇
地球物理   2022篇
地质学   9517篇
海洋学   485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240篇
自然地理   2097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33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427篇
  2019年   601篇
  2018年   413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522篇
  2014年   915篇
  2013年   677篇
  2012年   795篇
  2011年   901篇
  2010年   777篇
  2009年   790篇
  2008年   871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654篇
  2005年   597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616篇
  2002年   547篇
  2001年   482篇
  2000年   366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355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352篇
  1995年   329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184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6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01.
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本溪地区温度场结构,揭示城市热岛、热岛混合层、城市地面热岛和高空冷岛、城市垂直热岛、城市垂直冷岛存在的事实,为制定本溪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2.
本根据诺木洪气象站1980-2000年的物候期观测资料和年降水量,日照时数、气温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归纳划分出诺木洪地区的物候季节;春季(初春、仲夏)、夏季、秋季(初秋、仲秋),冬季(初冬、隆冬、晚冬),然后根据物候出现期和界限温度的密切关系,为农林生产部门如何利用物候季节、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3.
阿尔金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其对金属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应力场研究可以为区域矿产预测提供依据。主要根据节理、擦痕的测试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解析,确定阿尔金山东西向拉配泉--红柳沟构造带经历了三期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印支期以前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印支-燕山期的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和中生代晚期-新生代北东东-南南西向的挤压;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前两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过程,进而讨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内生金属矿产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指出了区域寻找大型内生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04.
澜沧江吓游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植被及第四系覆盖严重,应用雷达遥感技术可以初步揭露植覆盖,利用SAR图像识别主要岩石类型和构造形式,并圈定了主要含锰岩系,进而确定了成锰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05.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类型,大部分采用桩基础。对于灰岩地区,由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存在大量的土洞、软土层、溶洞、节理、裂隙等不良地质现象,往往极大地影响着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花都区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采用高压旋喷复合地基加箱型基础,克服了灰岩地区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影响,增加了基础施工的安全性。实践证明,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在灰岩地区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中的应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6.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对其中四个层序内碳酸盐岩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出,不同层序、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 C、δ180、N(87Sr/86Sr)值均有明显的差异,并具规律性变化,整体上反映出研究区中侏罗世发生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气候、构造活动的演变,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定量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7.
宁镇地区中更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强  朱诚  房迎三 《沉积学报》2002,20(2):307-313
句容放牛山剖面ESR测年、粒度以及磁化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作为一种受后生成土作用强烈的风尘堆积,其性状与北方黄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为由于成壤作用及次生风化作用导致粘粒含量增多。该剖面揭示出本区中更新世 5个气候暖湿期,分别是 :15 9~ 16 3ka,192ka,195~ 198ka,2 0 3~ 2 30ka与 311~ 35 0ka。其中第一个相对暖湿期不十分明显,在大致同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 (V2 1- 14 6孔 ) 6阶段当中为一个小的气候回暖波动,第 2、3、4气候暖湿期可大致与西峰黄土S2古土壤层所反映的气候温暖事件相对应,可与深海氧同位素 (V2 1- 14 6孔 )第 7氧同位素阶段大致相对比。其中,前 4个温暖期可大致与老虎山下蜀黄土的标准剖面自上而下的 4个埋藏古土壤层相对应。旧石器考古发掘发现 6、7层有石器,从剖面测年资料及各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当时为暖湿的生态环境(即第 5个气候暖湿期 ),较适宜人类活动,与南京汤山猿人洞研究结果相一致。东北地区庙后山下层文化 (14 0 0~2 30ka)以大石片石器为主,文化面貌兼有华北大小两个石器系统的特征。这与该遗址发掘的石器相类似,这可能说明至少在中更新世中期长江河道应在句容以南。  相似文献   
208.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逆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逆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株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没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9.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代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有大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晋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晋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Ma),古新世中一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0.
基于栅格空间信息定量化的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湖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利用栅格数据结构为主的数字环境模型,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数字高程模型迭加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探索适合以山高坡陡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山区生态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属一般. 总体环境状况东南部好于西北部,河谷盆地优于山地. 研究表明,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数据采集快速、客观,评价和制图自动化,评价结果空间定位精度高,直观性与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