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1篇
  免费   882篇
  国内免费   168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4908篇
海洋学   460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98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50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4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总被引:98,自引:10,他引:98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发生了以挤压为主到以伸展为主的转变, 形成北北东向的盆岭格局, 岩石圈快速减薄, 岩浆作用活跃, 引发了爆发式成矿. 确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是理解构造转折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 报道了多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重点对包括华北陆块南北缘、燕山、胶东等典型地区的构造分析确定了由挤压构造到伸展构造的峰期; 东部沉积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判明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的变化和热体制的变更转换的时代; 盆地分析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华北东部盆地由挤压挠曲型到伸展断陷型的转变期; 通过火山岩喷发、与伸展构造有关的花岗岩类的形成, 克拉通内部和边缘的金矿爆发成矿期, 以及通过火山岩中的下地壳包体研究等限定了岩石圈减薄和壳幔置换的峰期. 以上研究结论一致, 即华北东部构造体制转折的峰期时限起于约150~140 Ma, 结束于约110~100 Ma, 峰值是120 Ma.  相似文献   
152.
西峰晚第三纪红土记录的亮度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六盘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一些地区,晚第三纪红土与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同属粉尘堆积,它们一起构成了我国北方晚第三纪以来古环境演化的最佳信息载体之一。然而,运用黄土-古土壤研究常用的代用指标(例如粒度、磁化率)来探讨红土所蕴含的气候信息还存有异议。因此,如何有效地从红土中提取环境信息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沉积物的颜色主要反映其矿物组成及其特性,然而风化成壤作用往往会引起沉积物物质成分的变化,因此,由沉积物颜色的变化可望获取气候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3.
长江上源布曲盆地古湖相沉积的发现及其U系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2年 2月 ,笔者在青藏铁路格尔木 -拉萨段活动断裂的野外调查中 ,在长江上源通天河沿的南西西方向 2 0km处 ,青藏公路东南侧的通天河支流布曲北岸拔河 2 1 .5m的第 3级阶地的冲积砂砾层之下 ,图 1 布曲第三级阶地及其下伏湖相沉积剖面1.粘土质粉砂  2 .粉砂  3 .细砂  4 .含小砾细砂5.粘土质细砂  6.粉砂质粘土  7.砾石8.样品位置和U系年龄 (kaB .P.)Fig.1 Buquprofileshowingthethirdterraceanditsunderlyinglucastrinedeposits发现了一套由灰…  相似文献   
154.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_2,T_3~1,T_3~2,T_3~3,J_1-J_2,J_3-K_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一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155.
古果属(Archae fructus)研究进展及其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古果属(Archaefructus),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以其对折状心皮在轴上螺旋状排列、雄蕊成对状着生、具单沟状花粉等特征。显示了它们在早期被子植物中的原始性。古果属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叶柄基部多膨突等特征。反映了该属的水生革本特征。根据对其生殖器官及营养器官等特征研究,推测该属很可能源于现已灭绝的、古老的种子蕨类。结合对其伴生的植物化石及相关地质、地理背景等综合分析,认为古果属及叉县组下部的时代为晚侏罗世,而并非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56.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昌组上段顶部是一套潮汐层理非常发育的泥质砂岩或砂质泥岩,存在双向交错层理,层面有雨痕,应为潮坪沉积。潮坪沉积由小型层序构成,小型层序又是由砂、泥质单层组成。砂质单层底部通常为岩性突变面或侵蚀面,砂质纹层较厚,其中可见对称波痕或泥砾;向上砂质纹层变薄,过渡到泥质单层。砂质单层形成于暴风浪时期,泥质单层是风浪衰减后恢复正常的潮汐沉积。因此,小型层序从成因上说是一风暴层序。碎屑成份、砾石成份分析表明沉积物均来自华夏古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基底。物源一致,岩层产状变化不大,反映文昌组沉积环境稳定。岩性、粒度分析表明文昌组是一向上变细、由浅海高能环境向近岸低能环境过渡的沉积层序。文昌组下段为浅海砂岩沉积,上段顶部为潮坪沉积。二者之间是一套夹砾岩透镜体的泥质粉细砂岩,其沉积环境应介于浅海和滨岸之间,为水下岸坡沉积。砾岩层只是大的沉积旋回中出现的事件性水下冲积物。  相似文献   
157.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发育较好的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含放射虫硅质岩,剖面连续。本文对板城地区石梯水库晚泥盆世含放射虫硅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指示这些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说明在晚泥盆世钦州地区不存在大洋,与当时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发育古特提斯洋不符。  相似文献   
158.
内蒙古大青山印支运动厘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中下侏罗统五当沟组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年代与岩浆活动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证实了大青山地区存在强烈印支运动。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特点表明大青山印支运动是一次强烈逆冲推覆、褶皱造山运动,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构成了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在地壳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株和岩墙。大青山地区印支构造运动的确定对研究阴山—燕山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9.
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深部作用过程--中生代火山岩探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作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生代火山作用的深部过程表现为岩浆源区从逐渐上升到下降的过程。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为降温降压过程,表现为等温面逐渐升高,岩石圈伸展速度增大,岩浆源区变浅,盆地演化由断焰向坳陷转化。从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则为升温升压过程,等温面下降,岩石圈伸展速度变小,岩浆源区加深,盆地演化进入坳陷期。  相似文献   
160.
苏皖地块构造演化、苏鲁造山带形成及其耦合的盆地发育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郯庐断裂带一度是古特提斯洋域中的转换断层,其东的苏皖地块和胶辽克拉通分别是曾经独立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之外的构造单元。苏皖地块原属中朝构造域,因中元古代时苏鲁洋的张开而向南漂移,震旦纪起归入华南构造域。受北东东-近东西向的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右行走滑活动控制,苏皖地块及怀玉地块在石炭纪末-三叠纪时脱离华南构造域,成为古特提斯洋域中的中间地块。中国东部地区东亚燕山期山系的形成受两个地球动力学系统制约:一是苏鲁洋的消减及闭合后苏皖地块与胶辽克拉通的碰撞,二是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的先剪后压,苏皖地块与拼合了的扬子-华北克拉通间发生斜向会聚和剪切造山,怀玉地块仰冲超叠在苏皖地块上。分5个阶段(印支期消减,早-中侏罗世斜向会聚,晚侏罗-早白垩世消减,早白垩世碰撞和燕山造山带坍塌)叙述了中生代造山作用的表现和特点,探讨了与各阶段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类型和时空分布。因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而燕山运动构建的“盆”“山”关系解脱,中国东部第三纪的伸展盆地直接叠加在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裂谷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