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9篇
  免费   713篇
  国内免费   751篇
测绘学   450篇
大气科学   316篇
地球物理   563篇
地质学   2077篇
海洋学   59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2年   2篇
  1947年   4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3年   2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32.
壳聚糖在药物缓释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壳聚糖也称甲壳胺或几丁聚糖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聚阳离子碱性多糖,其化学名称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而甲壳素是虾、蟹等甲壳动物外壳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其降解产物对人体健康无害,近年来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者就壳聚糖在药物缓释、控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壳聚糖的药理作用1.1壳聚糖的药理特性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来源于海洋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天然的动物性食物纤维,是自然界存在的惟一一种碱性多糖,壳聚糖的基本结构单…  相似文献   
33.
大鹿岛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新梅  李家 《海洋通报》1996,15(5):38-45
根据1990年夏季大鹿岛海域无机氮,无机磷,化学耗氧量及溶解氧调查资料,计算该海域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指数,揭示出大多数站位水质已呈富营养化状态,有机污染严重,模糊聚类分析将该海域水质划分出4种类型,分别是贫营养型,开始富营养化型,高COD富营养化型及高氮,磷富营养化型。  相似文献   
34.
渤、黄、东海水团多年月平均分布与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从浅海水团的变性特点出发,根据多年月平均的温盐资料,以温盐点聚图为基础,采用模糊聚类法,划分渤、黄、东海逐月表底层水团。文中着重探讨整个渤、黄、东海陆架区各水团的基本特征、消长规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
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的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6.
37.
38.
对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介绍了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去除、海-气通量、大气氯甲烷的源、汇估算及海水中氯甲烷的分析方法等方面,并提出在国内海域进行氯甲烷研究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39.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田水中存在“沉积承压水”和“地表渗入水”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水动力系统,前者由上覆地层重量所引起的地静压力以及地静压力等引起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所形成,具有内循环承压式水交替特征,后者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储集层的渗入而形成,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这两大系统(尤其是前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水文地质带中的交管阻滞一停滞带内,沉积交替强度的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沉积水的离心流使凹陷中的油气围绕凹陷中心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40.
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通量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J.Launiaimen和T.Vihma提出的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对我国在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TOGA—COARE—IOP实验中所获资料计算处理。得出所在站位的海一气间显效、潜热及动量通量。指出西大平洋暖池海区游热通量与显效通量之比为10.14:1;风速大于8m/s后各通量随风速的变化率明显增加;动量与热量的块体通量系数Cd和Ce,h随风速变化有相似的规律;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Z/L与△T/U_(10)之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