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864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章鸿钊 《地质论评》1947,12(Z1):29-48
绪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终,从(1937—1945)原子弹问世以来,举世咸感到原子能(Atomic Energy或原子核能Energy ofAtomic Nucleus)之威胁,甚乃认为人类存亡问题。反乎是者,谓苟能利用得宜,亦可以使原子能化为一切动力之源泉,其  相似文献   
102.
103.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与断裂活动,地震资料品质差,油气水分布复杂。构造解析合理性直接影响对研究区构造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文以野外观测数据、钻井和地震数据为基础,对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进行构造解释,运用平衡剖面恢复原理,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在此基础上对构造控藏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吐孜洛克断层和吐格尔明断层,其中吐孜洛克断层主要从上新统库车组沉积期开始活动,活动强度大、控制了翼前巨厚的生长地层和现今吐格尔明大背斜的形成;吐格尔明断层从侏罗纪末开始陆续活动至今,控制古隆起的形成;研究区在平面上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为深部凹陷区、南翼斜坡区、中部背斜区以及北翼斜坡区四个区带。构造演化对不同区带的埋藏演化过程、储层物性特征和盖层保存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侏罗系有利勘探方向主要有:背斜斜坡背景上的局部构造高,背斜南翼和北翼斜坡带低部位的构造—岩性圈闭以及断层下盘的深部构造—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04.
张剑波  刘明焱  李永昌  李靖 《测绘科学》2021,46(11):166-172
针对空间联机分析处理对于连续型时空数据缺乏从概念模型到代数理论形式化定义的一体化模型表达和计算范式的研究现状,以联机分析处理、时空地图代数和时空数据挖掘理论为基础,构建时空维分离的六元组立方体数据模型,定义时空维层次上度量集合的聚集计算,设计时间维空间聚集和非空间聚集两类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维空间联机分析的基础操作原语.并以"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探索性分析场景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刘俊英  王海雷  袁鹤然 《地质学报》2010,84(11):1668-1679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ka以来环境气候的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态特征,结合U系和14C测年,发现色卡执湖区在近22ka以来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动:①22060~15070aB.P.,湖水浅、水温低、气候较冷湿;②15070~12425aB.P.,湖面扩大抬升,水温回升,气候转暖湿;③12425~10010aB.P.,湖面下降,水温低,气候寒冷,其中10600~10010aB.P.期间,气候突然变冷,为全球新仙女木寒冷事件在本区的反应;④10010~7550aB.P.,湖盆水量增加,气候冷湿;⑤7550~6730aB.P.,湖水温度继续回升,气候转暖湿;⑥6730~5760aB.P.,湖面下降,气候趋于干冷;⑦5760~4750aB.P.,湖盆发育晚期、气候干冷。  相似文献   
106.
讨论了磁源TEM中心回线装置全程视电阻率的计算问题。利用电偶极子的瞬变场叠加来计算磁源TEM中心回线装置的瞬变场,均匀半空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用电偶极子的瞬变场定义了磁源瞬变电磁法中心回线装置全程视电阻率,通过对二、三、四层电性断面的视电阻率的计算,并与TEM晚期视电阻率进行了对比,说明了该定义的优越性。实测磁源TEM资料的计算表明,用电偶极子的瞬变场定义的磁源瞬变电磁法中心回线装置全程视电阻率较好地反映了电性断面特征,其对浅层磁源TEM探测及资料解译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付广  雷琳 《地质论评》2010,56(5):719-725
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裂与三肇凹陷之间空间分布位置关系对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扶杨)油层主要发育南北向的T2断裂,断裂密度大、平面分布不均,断裂断距小,延伸距离短,剖面上受基底断裂控制形成似花状垒堑组合,平面上密集成带。三肇凹陷T2源断裂主要对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起垂向运移输导作用,使油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长10区块T2断裂对扶杨油层的油则主要起侧向运移输导作用,使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向长10区块侧向运移。三肇凹陷T2断裂密集带不是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的主要部位,油主要聚集在T2源断裂的下盘,长10区块T2断裂密集带则是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08.
张海东 《地质与勘探》2010,46(4):634-642
山西平顺地区矽卡岩型铁矿主要产于燕山期中性侵入岩与中奥陶统碳酸岩地层接触带及其附近。矿化蚀变带明显,钠长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北落峡ZK28-7钻孔岩芯样地球化学特征、黄铁矿(206Pb/204Pb=17.741~18.301,平均值17.993;207Pb/204Pb=15.433~15.551,平均值15.495)以及早期(206Pb/204Pb=17.859~18.474;207Pb/204Pb=15.429~15.431)和晚期侵入岩(206Pb/204Pb=17.959~18.223,平均值18.088;207Pb/204Pb=15.434~15.566,平均值15.536)的Pb同位素组成共同表明,除晚期中性侵入岩是磁铁矿的成矿母岩之外,还包括早期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它也是磁铁矿形成的重要成矿母岩之一,其很可能是通过被晚期闪长岩同化交代,大量铁矿质进入了晚期闪长岩,经后期钠化蚀变,铁质析出,形成磁铁矿,间接的提供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09.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相似文献   
110.
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29三维工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下亚组(克下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MSC3).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中,河道弯曲指数明显出现低-高-低的分异特征,河道砂体连续性表现为好-差-好的演变.通过分析克下组油藏以及出油气特征,发现油气主要富集于MSC2中期基准面旋回中;该中期旋回内河道弯曲度较高,河道砂体连续性较差.结合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规律,总结出"富砂中找贫砂"的勘探思路.该思路指出,长期基准面上升到最高位置附近的"贫砂"层系也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层位,并提出断层-岩性型复合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