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89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900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61.
薛良伟  周长命 《地球化学》1999,28(5):473-478
用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40Ar-^39Ar法测定了小秦岭303号石英脉的形成时代为石元古代。其流体包裹体属H2O+CO2+CaCl型,盐度为6.5%-12.98%,CO2含量高,Na^+〉K+。303号石英脉Rb-Sr等时线年龄为(2382±336)Ma-(2234±47)Ma,(^87sR/^86Sr)i为(0.7351±0.0019)-(0.7416±0.0004),^40Ar^^39  相似文献   
162.
东天山康古尔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新疆康古尔金矿床是分布于晚古生代火山岩区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度(320~100℃)、中等NaCl质量分数(114%~170%)、弱还原等特征。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液相成分中富Na+、Cl-,而贫K+、F-。成矿流体δD为-45‰~-66‰,δ18O为-834‰~298‰,(87Sr/86Sr)i值为07077~07106,反映了成矿流体由变质水、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3.
董振信  陈立辉 《岩石学报》1999,15(4):607-615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相似文献   
164.
云南六合深源包体与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的深源岩石包体中首次发现富Na微晶玻璃体 .研究表明 ,超镁铁质包体为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晶产物 ,微晶玻璃来自包体成岩后地幔去气产生的交代流体 ,是深部地幔交代作用的直接表现 .通过地幔交代作用 ,不仅导致碱质和大离子不相容元素以及成矿元素和挥发份的聚集 ,而且孕育了碱性岩浆 .因此 ,富碱斑岩中的幔源包体及其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特征为研究和揭示滇西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示踪物 .  相似文献   
165.
将军墓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通过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8.8±1.3 Ma,形成于晚三叠世.含矿花岗闪长斑岩SiO2含量为65.23%~67.25%,MgO含量1.50%~1.59%,Al2O3含量15.30%~15.75%,K2O/Na2O比值1.00~1.20,Mg#值43~44.表现富硅、富铝、富钾特征,显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轻重稀土分馏和轻稀土富集及负Eu异常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Th、U、Rb、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P、Zr等;锆石εHf(t)=-1.7~+1.01,TDM2=1 064~1 214 Ma,反映源区主体为中元古代下地壳.综合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将军墓含矿花岗闪长斑岩源于中元古代下地壳重熔,并有少量地幔岩浆加入而发生不完全混合,含少量暗色微粒包体的含矿岩石.将军墓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东昆仑晚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环境,是东昆仑晚三叠世壳幔相互作用成岩-成矿的体现.该岩体不仅仅是东昆仑古特提斯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同时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为东昆仑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研究和寻找与之有关的斑岩型或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6.
李勇  张士贞  李奋其  秦雅东 《地球科学》2020,45(8):2846-2856
目前关于拉萨地块西段狮泉河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报道相对较少,限制了对该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认识.对狮泉河地区石英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岩石学特征与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寄主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161.1±1.7 Ma,闪长质包体的年龄为159.8±1.6 Ma和157.0±1.3 Ma,两者为同期形成.寄主石英闪长岩为I型准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闪长质包体为准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套岩石可能与中侏罗世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有关,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引起幔源物质发生熔融,上涌的幔源岩浆与拉萨地块古老基底重熔形成的酸性岩浆混合,形成了含闪长质包体的晚侏罗世岩体.   相似文献   
167.
摘要: 南岭东段是我国稀土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枫树洞稀土矿是南岭东段风化壳淋积型矿床,通过对该矿床含矿花岗岩层中的包体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稀土矿层中存在2种辉长质包体:早侏罗世包体((188±2.8)Ma)和晚三叠世包体((227±3.7)Ma)。包体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CL)和锆石 Th/U值普遍>0.4,指示为岩浆锆石,大多数锆石稀土元素分布在热液锆石与岩浆锆石过渡区,说明包体中的岩浆锆石遭受后期热液的强烈改造,晚三叠世包体改造最强烈。早侏罗世包体主要锆石Ti温度为694~1 279 ℃,平均值为816 ℃,大多数>800 ℃; 晚三叠世包体主要锆石Ti温度为687~925 ℃,平均值为671 ℃,大多数<750 ℃,包体可能来源于含水条件下发生的部分熔融。包体锆石年龄中存在多组年龄数据,暗示南岭东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该地区曾发生了多次岩浆活动,反映了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南板块的影响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在这种俯冲背景下的岩浆由陆壳部分熔融形成,幔源物质活动也呈现出由弱至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8.
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因其特殊的根鞘结构而成为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上的先锋禾草和优良固沙植物。通过多种方法对5株供试暗色丝孢菌的降解功能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高效降解真菌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解圈测定法挑选产纤维素酶的菌株,据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判断其产酶能力的大小,除0103菌株外其余株菌均具分解纤维素的能力,0104菌株Dp值高达1.70,其余菌株依次为0304 > 0105 > 0204。(2)采用滤纸条降解法、失重法,对产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降解纤维素功能的验证,其中0104菌株降解能力较为明显,其滤纸失重率高达55.72%。(3)在以聚乙烯为唯一碳源的琼脂培养基培养上述菌株,发现0103菌株具降解聚乙烯能力,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到被降解的单个聚乙烯膜片面积达3.75 mm2。由上可知,0104和0103菌株分别在降解纤维素及聚乙烯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也拓展了对根鞘微生物功能的认识,除细菌微生物菌肥之外,真菌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值得更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9.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含有丰富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被认为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适逢近阶段同源花岗岩谱系填图方案在造山带岩浆混合(浆混)花岗岩图区实践时深受质疑,本研究以东昆仑加鲁河地区浆混花岗岩为例,开展浆混花岗岩区专题填图试点工作,旨在探索一套适合浆混花岗岩填图的岩石单位划分方案。从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和矿物化学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加鲁河花岗闪长岩及其内部包体形成于开放体系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填图工作中,将图区内的岩浆岩划分为浆混花岗岩和非浆混花岗岩2个超单元。以岩浆混合作用为理论依据,将浆混花岗岩超单元划分为基性端元、酸性端元和浆混产物3个二级单位,对于2个端元岩石单位按照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差异(岩浆演化导致)再次划分最基本岩石单位——侵入体,对于浆混产物单位,建议可按照岩浆混合程度差异或者内部包体变化规律灵活划分基本岩石单位——浆混体。由此建立了一套可与同源花岗岩谱系单位相兼容的浆混花岗岩谱系单位划分方案,为岩浆混合花岗岩区开展填图工作提供了初步探索方案。  相似文献   
170.
通过定量分析浙闽地区三个典型剖面(浙江象山石浦、松阳枊城下湖源及福建武夷山崇安) 的暗色岩系沉积期的孢 粉化石,研究了早白垩纪浙闽地区的古气侯特征。研究表明,石浦地区孢粉中Pinuspollenites,Podocarpidites,Celtispollenites 和Ulmuspollenites 含量最多,下湖源地区孢粉以Pinuspollenites,Gleicheiniiidites,Classopollis 和Deltoidospora 为主,崇安地区 孢粉以Classopollis,Tracheid,Pinuspollenites 和Podocarpidites 为主。孢粉化石组合表明,石浦地区为亚热带潮湿气候,气候 变化较小;下湖源地区为亚热带潮湿-半潮湿气候,并出现一次变热变干事件;崇安地区为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但发生过 数次干旱与潮湿交替的气候波动。总体而言,早白垩纪研究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潮湿、干旱交替变化、自东而西越来 越干旱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