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89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900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分析了中国东部8个地区59件新生代地幔岩包体的金含量, 并分析了相应地区85件地幔岩硫化物相的金含量, 结合文献共报道了130件硫化物相的金含量. 将两种金含量进行比较, 发现地幔岩包体全岩金含量通常为10-9~10-8, 而一些地幔岩包体硫化物中Au含量可达10-4~10-2, 是全岩的数十万倍, 证实地幔岩中Au主要赋存于地幔硫化物相中. 将两种金含量分布进行比较, 发现空间上地幔岩包体全岩和地幔岩包体硫化物相中金含量分布都是不均一的, 但二者金含量分布变化规律相一致, 即地幔岩包体中Au含量高的地区, 地幔岩包体硫化物相中金含量也高. 除海南岛外, 位于华北地台南北缘的山东临朐、昌乐和河北汉诺坝地幔岩包体全岩和包体硫化物相中金含量分布均较高, 与冀北西部和山东胶东半岛的金矿集中区有对应关系, 反映地幔的高金含量可能为相应地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老的华北地台原始地幔曾有富金的物质基础, 经后期地幔事件后仍富金, 说明后期地幔事件(如减薄、去根、底侵、拆沉、置换、交代等)及有关的富CO2含金地幔流体对金活化、富集和转移直到成矿作用是在先期岩石圈地幔的物质基础上发生的.  相似文献   
982.
黑马河岩体位于西秦岭北缘青海南山构造带内,岩体中发育大量闪长质包体,但对其成因却有一定的争议.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对黑马河岩体花岗闪长岩及其中的闪长质包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状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均显示出,它们是基性岩浆注入到中酸性岩浆中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在主量元素协变图解中,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显示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趋势.另外,两者稀土总量和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Eu负异常程度,也显示二者具有岩浆混合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46 Ma,闪长质包体形成于245 Ma,两者具有几乎一致的结晶年龄,排除了包体为源区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再侵入的可能性.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黑马河岩体形成于西秦岭北缘有限小洋盆向南的俯冲阶段,青海南山构造带与天峻南山一带具有相同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83.
大陆岩石圈根的形成与破坏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对独具时空特色的华北东部地块南缘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一系列包括下地壳镁铁质-长英质的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辉石岩和上地幔橄榄岩等岩石包体进行了系统的定深、定年研究, 建立了华北中生代(~160Ma) 多块体结合部位的组成和年龄呈带状结构的岩石圈几何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在华北南缘地表出露最老~2.85Ga的岩石之下的30km处(上部下地壳), 由年龄为3.6~3.4Ga的长英质麻粒岩和辉石岩组成; 更深处30~40km位置, 则由具古元古代年龄(2.0~1.8Ga) 的镁铁质-长英质麻粒岩和变辉长岩构成, 其形成过程与华北东部地块与西部地块的碰撞有关, 记录着全球性的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事件.Hf同位素数据显示在这次重要事件里, 既有新生地幔物质加入, 也有古老地壳(3.8~3.0Ga) 组分的再熔融作用.在来自下地壳更深处的榴辉岩(40~45km) 和上地幔橄榄岩(> 45km), 它们的主要年龄分别是古生代(440~260Ma) 和早中生代(228~219Ma), 记录着在显生宙不同时期扬子与华北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84.
江西大湖塘矿区九岭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其中以江西九岭岩体最为显著。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九岭岩体形成于819Ma。富云母暗色包体在九岭花岗闪长岩体内部广泛出现,典型的岩浆结构及针状磷灰石表明包体为岩浆成因。花岗闪长岩及暗色包体的Mg~#(42~50)均大于玄武质岩石熔融实验结果(大多数40)。暗色包体具有更高的MgO、CaO、Fe_2O_3~T、TiO2及更高的Ni、Co、Sc、V。全岩Sm-Nd同位素结果显示暗色包体的ε_(Nd)(t)为-3.4~-2.1,花岗闪长岩ε_(Nd)(t)为-4.0~-3.5。花岗闪长岩锆石的ε_(Hf)(t)为(-1.4~6.4),多数为正值。Nd-Hf同位素分析表明双桥山群很可能是花岗闪长岩的源区。暗色岩浆包体的普遍发育暗示九岭岩体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合过程,除双桥山群外,地幔也贡献了一定的物质。暗色富云包体不是岩石熔融的残渣,而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富钾下地壳相互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域上变质岩、地层学、基性岩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的时间很可能在825Ma左右,九岭岩体形成于造山带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85.
986.
987.
988.
989.
根据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奥林匹克坝热液流体的温度,成分和来源进行了研究,早期的磁铁矿、黄铁矿和菱铁矿组合是在近400℃条件下,从高δ^18O含量5的流体中沉淀出来,相反,赤铁矿及含矿角砾岩则是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以低δ^18O含量在流体中形成。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