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1篇
  免费   721篇
  国内免费   425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2741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年来,乐东–陵水凹陷新近系岩性圈闭成为南海海域勘探的热点,发现了多个大气田,且已发现的岩性圈闭均与海底扇、浊积水道密切相关,为了获得更多天然气发现,提高岩性圈闭的勘探成功率,应加强海底扇识别及沉积模式研究。本次研究基于乐东–陵水凹陷的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钻井取心入手,综合运用测井、FMI成像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岩相、沉积构造、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梅山组海底扇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发育块状构造、小型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结合粒度、C-M图分析认为其为浊流沉积,后期受牵引流改造。在梅山组地层内识别出三种类型海底扇:水道化型、盆底扇型、底流改造型海底扇,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期次,各期海底扇形成演化、主物源方向受古地貌影响由陵水凹陷向乐东凹陷迁移,扇体规模逐渐变大。综合考虑坡折带、相对海平面变化、三角洲物源供给对沉积的控制,建立了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源–沟–坡–扇"的海底扇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92.
沉积数值模拟是开展沉积学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油气地质学、水利工程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调研,结合实际研究工作,系统概述了沉积数值模拟的发展历程及模型分类,归纳了几何规则、水动力方程、扩散方程、元胞自动机和模糊逻辑等5种模拟方法,对比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代表性模拟软件的特点;总结了沉积数值模拟在层序地层学,沉积过程及沉积机理,“源-汇”系统和油气地质学等4个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独特优势;并结合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断层控制背景下两种湖相重力流沉积数值模拟研究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沉积数值模拟在沉积学研究中的有效性与重要性;最后展望了探索不同沉积机制数值模拟新方法,多地质过程耦合数值模拟与地质几何建模一体化,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沉积过程反演数值模拟以及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深入应用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3.
李美俊  王铁冠 《地学前缘》2015,22(1):215-222
基于成熟度梯度和油气运移地色层分馏效应原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可示踪油气运移方向、优势充注路径、潜在烃源灶方位,从而定位"卫星"油气藏,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目前示踪标志物已从传统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发展到含硫和含氧杂原子多环芳烃化合物。南海北部边缘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早期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凹陷中部构造带的花场次凸已发现石油主要来自位于其北东方向的白莲次凹烃源灶,并预测位于花场次凸东部的花东、白莲构造带及凸起往白莲次凹的上游方向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并得到油气勘探发现和后期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实。精细的示踪参数值等值线图不但确定了油气运移的方向,也预测了优势的充注路径,可直接指导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994.
以泌阳凹陷核三段上部层序为例,首先建立高分辨层序格架,然后以地震沉积学思想为指导,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制作了展现沉积微相分布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切片数据体。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的标定,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主要接受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三大剥蚀区的陆源碎屑供给,对应发育东北部侯庄辫状河三角洲、东南部梨树凹近岸水下扇和西南部杨桥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而深凹区内多发育滑塌浊积扇沉积。地震剖面显示透镜状地震反射与前积地震反射共生,通过对连续地层切片的比较研究,刻画出辫状河三角洲与滑塌浊积扇的成因关系。最终预测了各类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展布和演变,为该凹陷寻找滑塌浊积扇等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研究成果在2010年8月完钻的安深1井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995.
高岭石是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中常见的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对其特征及成因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东营凹陷构造演化、流体活动历史与成岩序列研究了东营凹陷高岭石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两类高岭石,第一类高岭石晶形发育良好,单偏光下呈鳞片-蠕虫状,扫描电镜下单晶呈假六方片状,晶体排列紧密,集合体呈蠕虫状或书页状,成分纯;第二类高岭石晶形发育不及第一期,单偏光下呈鳞片状,扫描电镜下可见晶层卷曲,晶体排列疏松,集合体呈手风琴状,其成分中除了Al、Si、O还含有少量Fe、Ca元素。高岭石主要为自生高岭石,是长石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作用下发生溶蚀作用的产物。但是,两类高岭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时期、成因和形成环境,其中,第一类高岭石主要形成于东营末期,是沙四段上部烃源岩生烃和油气成藏时生成的有机酸溶蚀长石的产物;而第二类高岭石形成于馆陶期末和明化镇组大规模油气充注时期,此时,处于晚成岩A期,大量的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酸性流体中含有较多的Fe2+、Ca2+等。  相似文献   
996.
苏奥  陈红汉 《地球科学》2015,40(6):1072-1082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大量的原油资源,但对于原油成因讨论较少.采集西湖凹陷多个油样和岩样,利用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全面分析了该区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讨论了原油来源以及凝析油和高蜡轻质油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煤系源岩均处于热演化的成熟阶段,其中碳质泥岩和煤岩以陆源生物为主要生源,其干酪根类型为Ⅲ型,暗色泥岩则具有陆源生物和水生生物双重生源贡献,其干酪根类型Ⅱ-Ⅲ型,同时碳质泥岩和煤的生油潜力远高于泥岩.原油主要为凝析油和轻质油,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蜡等“六低一高”的特点,轻质油具有高蜡特质,而且轻烃组分有明显差异.生标参数显示大部分原油为腐殖型,少部分原油表现出具有腐殖和腐泥母质的特点,同时该区原油均处于中等成熟阶段.油油对比和油岩对比表明大部分油来自平湖组碳质泥岩和煤岩,具有典型Ⅲ型腐殖油的特征;少部分油来自暗色泥岩,具有Ⅱ-Ⅲ型油的特征(总体上仍偏腐殖型).凝析油和轻质油的物性及轻烃组分的差异与源岩母质无关.凝析油是干酪根在成熟演化阶段生成的原油遭受蒸发分馏作用的结果,高蜡轻质油除了是“蒸发分馏作用”的残余油外,还有部分是“混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东营凹陷南坡西部是指东营凹陷南坡石村断层以西的部分,孔店期—沙四早期沉积主要是以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即为通常所说的"红层"。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沙四下—孔一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根据剥蚀厚度恢复方法的应用结果及适用性分析认为:厚度趋势法主要用于对剥蚀厚度区间和剥蚀范围进行标定,选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沉积速率比值法对剥蚀厚度数值的区间进行厘定。在凸起区及纯化构造带"红层"顶部削截明显区可直接使用厚度趋势法;靠近林南断层上升盘和高青平南断层上升盘的区域,选用声波时差法恢复"红层"顶部剥蚀厚度的效果好于其他构造带;平方王潜山构造带优选沉积速率法恢复"红层"尤其是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优化的孔隙度法适合对孔隙度较大凸起区的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进行较为准确的标定;包裹体测温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的恢复结果为少数单井数据点,仅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98.
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储层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目前对该类储层的发育特征认识不清,描述技术尚未成熟。在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合成记录标定、模型正演及三维镂空透视等技术,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丰深1井区砂砾岩扇体的叠合期次进行了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储层。结果表明,丰深1井区沙四下亚段盐膏层下砂砾岩体具有典型的近岸水下扇的测井响应,表现为砂砾岩体的速度随深度增加明显增大,且远远高于其上覆围岩的速度,油气相对比较富集的扇中部位与扇端之间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在地震上形成较强的反射。研究区发育3个有利的砂砾岩体带,均呈近南北向展布,根据研究区盐膏层下砂砾岩体具有扇根封堵、扇中富集、叠合连片的特点,将沙四下亚段盐膏层下划分为6个期次的扇体,近期部署的探井钻探情况与预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9.
低渗透背景下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发现古近系砂岩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低渗透气藏在多个含油气构造均有分布且表现出致密砂岩气藏特征。根据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机理对西湖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与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低渗透砂岩大范围分布背景下西湖凹陷具备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构造、沉积、气源岩、储层及封盖保存条件,埋深≥3 500m的古近系砂岩普遍进入致密储层阶段,是致密砂岩气藏发育的有利层位,与鄂尔多斯盆地在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生-储-源储配置条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综合分析认为,西湖凹陷初步具备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超压发育广泛,基于钻井实测(DST)资料和测井资料,对车镇凹陷地层超压特征及超压与油气的赋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地层发育异常高压,异常压力主要出现在埋深2 100m以下地层中,最大压力系数达到1.78。车镇凹陷泥岩声波时差对地层超压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在超压层段,声波时差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具有较高的声波时差值,通过典型单井泥岩声波时差确定了正常声波时差趋势线,并建立了地层压力预测模型,综合主要超压区域单井预测压力,分析了超压顶界面主要在2 100~3 200m之间,发育单超压系统。剖面上压力体分布特征表明,压力体形成以洼陷深部位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的压力结构。超压对油气运移和赋存起着控制作用,套尔河洼陷油藏主要分布在压力系数为1.6的压力体外围;车西洼陷油藏主要分布在压力系数为1.4的压力体外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