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7篇
  免费   644篇
  国内免费   701篇
测绘学   414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335篇
地质学   1943篇
海洋学   467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284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雨带的季节内变化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苏同华  薛峰 《大气科学》2010,34(3):611-628
基于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及变差度方法,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演变特征, 发现东亚地区在夏季期间存在两次明显的次季节突变, 主要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高) 的两次东退北跳, 第一次是在6月中旬, 第二次是在7月下旬。由于副高与雨带密切相关, 雨带在演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两次明显的突跳, 分别对应于江淮流域至日本一带梅雨期以及中国华北和东北雨季的开始。较第一次北跳而言, 副高的第二次北跳更为明显。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主要受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加强的影响, 而第二次北跳则是暖池对流活动与高纬地区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暖池地区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以及高纬地区东传的Rossby波通过锁相作用使得副高强烈北跳。此外, 副高与其西部边缘凝结潜热的相互作用导致副高发生季节内的低频振荡。 风场变差度的分析表明, 高纬地区对流层中低层环流的调整随着夏季季节进程逐渐减弱, 这与中高纬地区温差的变化有关。而高纬地区高层环流的调整在夏季后半期随着高度的增加却逐渐增强, 这与高层环流从夏到冬的季节变化有关。从风场相似度的变化上还可以看到, 副高第二次北跳后东亚地区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环流状态。 南半球环流对于南海及暖池地区对流活动的增强有重要影响。6月中旬, 南海与暖池地区对流活动的增强是由于南海西边界西风加强并向东扩展造成的, 这与马斯克林高压 (马高) 的加强密切相关。而在7月中旬, 澳大利亚高压 (澳高) 的增强使其东北部的越赤道气流加强, 南半球大量冷空气侵入到暖池地区, 加强了暖池地区的不稳定性以及低层的辐合, 从而使暖池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但在夏季前半期, 暖池对流活动也可调制澳高强度与其东北部越赤道气流强弱的关系, 使得二者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南半球冬季期间, 澳高在振荡中减弱, 这与澳洲大陆下垫面温度及上游马高的能量频散有关, 前者影响澳高的变化趋势 (减弱), 而后者影响澳高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992.
地表粗糙度非均匀性对模式湍流通量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地表参量的不均匀性对网格区地表湍流通量的计算有重要影响。近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次网格粗糙度长度的变差系数、网格平均粗糙度及参考高度的选取是影响网格湍流通量计算的主要因素,其中次网格粗糙度长度的变差系数对计算偏差起主要决定作用。实际计算表明,某些特定地区(如植被气候过渡带)粗糙度的地表非均匀性引起的计算相对误差可达40%以上,选取特定的参考高度能改善高网格湍流通量计算的效果。非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由地表粗糙度不均匀性所致的平均风速、位温梯度以及近地层大气稳定度的次网格分布都对网格湍流通量(感热通量)计算产生影响,比较而言,相对误差大小对大气稳定度的次网格分布最为敏感。所以,在目前的数值模式中有必要进一步对湍流通量计算过程中由于地表不均匀性产生的计算偏差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93.
祁连山摆浪河谷地的冰川地貌与冰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祁连山摆浪河上游是一个以前研究者未曾涉足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发现6套保存完好的古冰川沉积和与之对应的冰水阶地以及上覆较厚的黄土 堆积,根据地貌地层学研究和^14C、TL、ESR测年,确认它们分别代表了小冰期、新冰期、同位素2阶段、4阶段、6阶段和12阶段6次冰川作用,是迄今在祁连山地区发现的相对比较确定的清晰齐全的第四纪冰川序列,发生于氧同位素12阶段的中梁赣冰期,表明抬升中的祁连山至少于460kaBP前与冰期气候耦合,进入了当时的冰冻圈。  相似文献   
994.
高家山生物群化石组合面貌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元古代末期的高家山生物群 ,经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 3个化石组合带 ,即 :以蠕形动物爬迹为代表的 Shaanxilithes- H elminthopsis组合带 ;以锥管虫类和瓶状化石为主 ,并见大量软躯体蠕形动物和宏观藻类的Conotubus- Gaojiashania- Protolagena组合带 ;以多种管状骨骼化石共生为特征 ,并伴生有杯 (钵 )状、分枝管状及球状化石等的 Sinotubulites- Cloudina组合带 ,代表了高家山生物群鼎盛时期的产物。进一步的研究揭示高家山生物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所发现的最早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组合。  相似文献   
995.
山东平邑铜石金矿田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学峰 《山东地质》2001,17(3):59-64
铜石金矿田主要由隐爆角砾岩型(归来庄式)、碳酸盐岩层状微细浸染型(磨坊沟式)、夕卡岩叠加型,斑岩型和蚀变岩型等多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矿种以金为主,伴有银,铜,铁矿化,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铜石富碱性次火山杂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液和热源。泰山夺群为主要矿源层;寒武纪朱砂洞组上灰岩段之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磨坊沟式金矿的有利含矿层位;寒武系上部-奥陶系下部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是归来庄式金矿的有利围岩。杂岩体构成的次火山穹窿及伴生的环形放射状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用末次冰期北美大冰盖南缘的风尘堆积记录来重建末次盛冰期的亚极地环境变化.磁化率、有机碳含量和潜育化程度的资料表明,末次盛冰期的前期(约21000~15000aB P.)植被覆盖较差,而后期(15000~10000aB.P.)植被覆盖较好,15 000aB.P.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磁化率曲线显示了大约1000a的氧化-还原周期.这种大约1000a的环境变化周期很可能由低纬地区的海洋和大气的扰动所驱动,这种扰动的能量通过北美大冰盖及时地传递到北大西洋.  相似文献   
997.
江西彭泽红光沙山剖面是在约25~13kaBP左右形成的风砂层夹12个弱发育 古土壤层的沉积序列.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该沉积序列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 主,并含少量磁赤铁矿和赤铁矿.与风砂层相比,弱发育古土壤层的磁性颗粒较小,低 矫顽力磁性组分的相对比例较大,且磁性矿物的含量明显增加.在该沉积序列中,从风 砂层到弱发育古土壤层,磁化率、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以及低-高矫顽力磁性矿 物的比率等磁学参数显示一定的渐变性;而从弱发育古土壤层到风砂层,这些磁学参 数表现为急剧的变化.低矫顽力磁性组分的含量在该序列最底部倒数第二个风砂层中 最低,向上至层序顶部,风砂层中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的含量大体上缓慢递增.这些磁 学特征反应了末次冰期盛冰期区域性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8.
末次冰期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西南地区石笋记录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广西和贵州 3个大型石笋的δ1 8O及δ1 3 C记录 ,末次冰期晚期所揭示的 10 2 ~ 10 3 a级的冷跃变事件 ,其时限为 11.4~ 12 .4kaB .P .,14.5kaB .P .,2 0kaB .P .,2 7kaB .P .,36~ 37kaB .P .及 41kaB .P .等。可与北欧和北大西洋的新仙女木及Heinrich型气候波动事件逐一对比 ,这些短周期的气候突变事件 ,时限上的各种记录可能有差异 ,也许是测试方法和测试对象的不同带来的误差 (包括测试误差 )。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些气候突变事件 ,如果在发生的时间上都具有同时性 ,那么这种短期突变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问题 ,是否是目前人类尚未识别出来的天文因素的驱动 ,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相轮分析, 讨论了北印度洋孟加拉深海扇扇区和东经90°海岭岭区的沉积记录部分环境指标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 60 kaBP以来短周期的快速变化在扇区得到充分反映, 其中, 古生产力的变化与夏季季风的兴衰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 与西北印度洋的替代性指标意义相反, 上升流种Globigerina bulloides 的相对富集在研究区不是印度夏季季风增强反是其减弱的信号的相对富集在研究区不是印度夏季季风增强反是其减弱的信号. 岭区记录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显示了与扇区记录基本对应的气候演化特征. 还初步讨论了发生于165 kaBP前后的重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事件, 认为其很可能亦是印度季风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00.
东南沿海末次盛冰期(21~14kaB.P,)滨海相沉积垂相分布多在海拔38~-50.8m的范围内,以正向分布(海平面附近及以上)、正负向混合分布及负向(海平面以下)分布在断块交界区或其附近,是强震的主要发生地。在滨海相沉积垂向分布愈离散的区段,其地震活动性也愈强,本研究地区不存在末次盛冰期-100m以下的最低海平面,那些局部在外陆架海底发现的-100m以下的滨海相沉积,可能与地壳呈长趋势下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