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1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613篇
测绘学   409篇
大气科学   331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1657篇
海洋学   390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65篇
自然地理   20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本文主要讨论穹窿-火山型攀西裂谷的成因,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作用过程;穹窿构造的发生、发展的演化历史;岩浆分异趋势及双峰式岩浆演化系列及其成因。 攀西裂谷曾经历了岩石圈穹窿—陆壳穹窿一次火山穹窿三个发展演化阶段。碱性岩浆作用与地壳隆升、地幔去气、热流汇聚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成穹作用最盛,岩浆碱度最高。随着陆壳破裂、开放、挥发分散逸,岩浆性质从强碱质—弱碱质—碱酸性转化。 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阶段有机地控制了岩浆源和二次岩浆房的深度和岩浆演化特点,随着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岩浆活动由深成幔源→中浅成幔源加陆壳轻微混染→超浅成壳幔混合源逐渐演化,因而可以认为:穹窿-火山型裂谷发育的各个阶段,存在有低位→中位→高位的二次岩浆房。 攀西裂谷属不发育的夭折裂谷,以演化时间长为特点,有利于岩浆深源(二次岩浆房内)结晶分异、液体不混容性分离作用和陆壳的同化混染作用等得以彻底进行,最终形成“双峰式”岩浆组合。  相似文献   
932.
方铅矿中次显微金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H-8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湖北鸡笼山金铜矿床方铅矿中次显微金的赋存状态,发现金常以粒径小于0.2μm的小圆球状及链状的次显微金(表1)存在,较少呈类质同像的晶格金存在.由于这种自然金粒径小于普通反光镜的分辨能力,放大1000倍亦不能察见,故美国称为不可见金(Invisible Gold),常被人们忽视、遗漏,或  相似文献   
933.
华北强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解释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华北地区Ms≥7级强震的时间分布,发现在每一个地震活动期内,大地震的累积频度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大致呈指数函数形式.文中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第三、第四两个活动期的累积频度曲线,用线性流变体简化模型对大震的时间分布作了理论解释.并从地壳和上地幔的环境方面探讨了第三和第四两个活动期中强震活动的差异性.本文的结果对研究地震活动分期、讨论大震趋势有一定参考作用,其理论探讨有助于分析一个活动期内强震孕育和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934.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东南亚地区于1982、1984和1986年分别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和香港地区举办过三次城市地质讨论会。 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召开的第三次会议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出席,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代表17人  相似文献   
935.
方爱民  赵中岩 《岩石学报》2004,20(5):1087-1096
从构造岩石角度将山东青岛仰口地区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岩混杂带划分为构造整合单元和构造混杂单元两个组成部分,对不同单元的岩性组成及其超高压变质特征进行了描述。着重对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构造变形期次进行了划分。总结了不同期次构造变形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在区域上构造变形期次的研究情况,初步提出形成仰口地区超高压变质岩中各种构造形迹的构造模式,并对它们所反映的仰口超高压带形成和折返的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6.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2对1998年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流域持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尺度分离与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着重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各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提出本次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天气尺度流场与水汽场为降水提供持续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次天气尺度流场形成稳定的经向强辐合,为水汽的抬升与凝结提供动力条件;在有利的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下,暴雨区落在高空急流轴以南、低空急流轴以北;次天气尺度温度场下暖上冷的热力不稳定层结促进了热力不稳定的发展,促使暴雨增幅;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的次天气尺度湿度的高值中心,有利于湿空气在上升运动中释放潜热,形成暴雨的反馈机制。数值试验分离模式初始场不同尺度系统信息,揭示了不同尺度系统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没有中尺度系统的配合,仅有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或只有次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没有大尺度系统的配合,暴雨的强度及范围都将有所消减。分析及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产生和维持的。  相似文献   
937.
多种跟踪组合卫星重力场恢复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卫星地面跟踪、高低卫星跟踪和低低卫星跟踪恢复重力场的原理进行统一 ,导出了两种能充分综合多种跟踪观测的卫星重力场恢复基本观测方程。在建立基本观测量与重力场参数的函数传输关系的基础上 ,对目前存在的重力场恢复算法给出了直观的解释 ,并以距离二次变率为重力场恢复的基本观测量 ,提出了一种能组合各种卫星跟踪观测量的动态 /动力组合定轨和重力场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938.
隐形杀手升级换代。第2次海湾战争打响以后美国的新式武器在伊拉克战场上大显身手,尤其是各种间谍卫星,它们像天兵天将一样神奇无比.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模式。  相似文献   
939.
地表非均匀性对区域平均水分通量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网格尺度地表非均匀性对于网格区平均通量具有重要影响。若将网格区视为均一地表,并不能真实描述地-气通量交换过程,且可造成很大误差。文中从理论上证明,区域平均水分通量的变化率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区域水分通量的算术平均变化率;第二部分为非均匀性所引起的水分通量变化率扰动,它与区域内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变差系数有关。数值试验表明,地表土壤水分的水平空间变差系数集中反映了区域内土壤水分分布的非均匀程度,不同土壤对同样的非均匀程度其敏感性是不同的。变差系数愈大,非均匀性愈强,在相同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下,不同土壤类型对地表非均匀程度的敏感性并不相同。例如沙土和粘土受非均匀性的影响就可相差数十倍。  相似文献   
940.
具有Horton及Dunne机制的径流模型在VIC模型中的应用(英)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地表径流主要由蓄满(Dunne)和超渗产流(Horton)机制产生;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前期土壤水、地形及降水的空间变异性导致不同的径流机制。在研究区域或模型网格内,蓄满产流及超渗产流可能同时出现,缺乏考虑任何一种机制以及土壤性质的次网格空间变率可能导致地表径流的过高或过低估计,从而影响土壤水的计算。利用Philip入渗公式用于时间压缩逼近(TCA)给出了一种径流参数化方法,该方法可以动态实现模型网格中的Horton及Dunne产流机理,它考虑了土壤空间变异性对Horton和Dunne径流的影响。该径流模型应用到基于水文原理的陆面过程模型VIC,在淮河流域及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个流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的参数化方法对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分配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改进径流和土壤水的模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