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5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649篇
测绘学   411篇
大气科学   337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1736篇
海洋学   427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对星系团次结构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内容包括:次结构存在可能性的统计探测、团结构分析以及次团的运动学参数拟合和成员的统计确定.  相似文献   
952.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现代季风区边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高度不稳定性。末次间冰期以来历经多次北进南退移动和暖湿、冷干变化。依据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叠覆更替的沉积序列和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分析,对末次间冰期以来,尤其是特征时期边界带的位置进行了讨论。其中,盛冰期时移动幅度最大,南界可能达30°N左右;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气候鼎盛期最靠西北,南界在古长城以北。全球冰期-间冰期波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是控制边界带移动和气候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953.
与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分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近年来在陆相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分类中的一些争论问题。从具体资料出发,认为扩大浅成代温热注作用的范围,摒弃中温热液和高温热液矿床,以及经它们与斑岩矿床的关系是不妥当的;认为斑岩和系列是建立成矿模式,划分有产矿床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4.
湿浸硫酸镍工艺中的二次浸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才 《青海地质》1997,6(1):43-45
湿法浸取硫酸镍工艺研究中,净化提纯工艺采取了蒸发浓缩浸液,分步沉淀杂质的技术方案,中试表明,采用此种工艺生产效率很低。还导致生产流水线上的设备匹配的性差,为此,作者提出了二次浸取的技术方案。实验及中试试验表明:采用二次浸取工艺替代蒸发浓缩工艺,行之有有效。  相似文献   
955.
成层坡积结构构造特征、粒度、化学、电镜扫发描分析和测年资料揭示其形在于末次冰期间冰段(60000aBP~44000aBP)。存在由湿冷向干冷的气候变化。成层坡积上覆的坡积黄土则代表末次冰期全盛及全新世环境以显著干冷为特征。此剖面突出表明昆仑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早期不是干冷,而是湿冷,与季风模式不吻合。故只能认为当时该区受西风带影响。  相似文献   
956.
华南花岗岩类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更替,其化学成分呈现有规律的递度,两个地质时代岩石平均成分的差异,是化学演化真实存在的重要证据。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取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的特征信息,将华南五个期次的花岗岩体作为标准样本,利用模糊滤波器,对湖北随州市北部地区的6个岩体及196个南冷地区的花岗岩体进行评判。其结果表明,利用岩石的化学分析结果,可以建立花岗岩体的年龄“时间表”。  相似文献   
957.
过去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球系统的历史信息是评估全球变化的一项重要因素。前些年,过去气候研究中发现了气候的突然变化的现象,突变证据大多出现在冰期,或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时期,并认为这是冰盖的成冰与溶解过程造成海水铅直运动的结果。近些年,过去气候研究还发现在间冰期中也出现突变。我国的历史文献、冰芯和沉积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恢复工作发现近2000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存在着突变事件。因此,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即间冰期气候的稳定性问题。如果气候突变的证据增多,那意味着气候系统很可能按两种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958.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沙漠化环境演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对中国陆架古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晚更新世末期陆架沙漠化的定义、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对海底浅地层剖面仪的测量记录以及钻孔分析资料的研究表明,低海面时出露的陆架平原以干冷的风砂沉积为主,在强劲的古冬季风的作用下,部分出露的海相地层发生解体,发育成沙丘,出现沙漠化环境;细颗粒被吹扬,并在下风头形成衍生沉积。  相似文献   
959.
丛绍光 《第四纪研究》1996,16(4):310-318
北美Laurentide冰盖于末次冰期的大部分时间在北美东北部一直存在,冰盖的活动对北美东部冰期时的环境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甲虫分析表明,北美东部中纬度地区在威斯康星中、晚期的气候以寒冷为主,中间分别在42000aB.P.,34000aB.P.和28000aB.P.出现3次明显的气候变暖。此区威斯康星中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幅度和出现的时间可以与同期的格陵兰冰芯记录及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对比。  相似文献   
960.
末次盛冰期中国海古地理轮廓及其气候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员会(IOC/WESTPAC)发起的“西太平洋古地理图编图计划”中国海部分的初步成果,用101个站位的14C测年和22个站位的氧同位素资料编制了本次盛冰期(20000—15000aB.P.)资料图、古地理图和古海洋图等三张图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中国海轮廓发生重大改观:陆架出露约1.55×106km;表层海流改组以及表层海水温度剧降(比现代低3.5—6℃),比当时同纬度开放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下降剧烈。海区面积减少和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使中国海蒸发量大大降低。根据海陆蒸发速率差异和表层海水温度与蒸发作用之间的关系,估算出末次盛冰期中国海年蒸发量比现代降低约12×10(11)—20×10(11)m3,或相当现代中国年降雨量的1/5—1/3。同时,末次盛冰期陆架暴露、地表反照率增高使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减弱。总之,冰期旋回中国海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要获得中国气候演化中海洋因素的定量或半定量数据尚需大量实际资料和数值模拟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