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富源刺托洞的旧石器文化是适应岩溶地貌发育环境的产物,形成以小型石片、刮削器为主体的石器工业;当时的气候总体上是在热带、亚热带气候至暖温带之间波动,形成的动物群为非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ooda-Stegodon fauna)可与晚更新世的柳江动物群(西畴动物群)对比;遗址时代为晚更新世,地质年龄测定(14C)>4×104a.  相似文献   
152.
153.
遗址保护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征以及考古学的不可逆性、不确定性,使遗址数据的共享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本文通过对遗址保护过程的分析及遗址保护相关单位的分类,提出了遗址数据"授权使用,分级共享;远程使用、保证安全;限时使用,有偿服务"的共享原则和集中管理的共享服务模式。结合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遗址保护数据共享平台总体框架,并对总体框架中的遗址考古公共服务云GIS平台进行功能设计,以石峁遗址为例,实现遗址数据资料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发布、展示、查询浏览及遗迹模拟展示。  相似文献   
154.
以神木县石峁遗址为例,探讨了应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等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手段,获取神木县石峁遗址本体及周边的多种测绘数据,构建展示平台,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文物本体模型,旨在为神木县石峁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5.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20(2):15-15
赣榆历史源远流长,境内西部山区大量旧石器的出现,证明早在1.2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1956年在赣马镇后大堂发现一处距今约4 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赣榆境内人类活动已较为普遍。该遗址是一处文  相似文献   
157.
论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丝绸之路沿线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城址集中分布的区域,尤以我国西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这是一类极为宝贵,旅游价值极高,急待开发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8.
<正>这是一座美丽的英雄岛。浙江省象山县花岙岛曾是明代民族英雄张苍水屯兵遗址,现存营房遗址50余间,长宽各达60多米,而散兵营遗址、坑道更是遍及全岛20余处。大多以2~3间为一栋,布局疏密参差不一。四面石墙,双披茅顶,前墙辟门,后墙设龛,山墙开窗,营内筑有工事,多地道、地洞,大小深浅不一,有迷宫之惑。营城一为方形,一为狭长不规则形,砌有城门与瞭望孔,城外布有练兵场、哨所、水井、口隘等设施。  相似文献   
159.
木材资源是新石器农业人群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文章对尚村遗址龙山文化早期灰坑内的木炭大化石进行种属鉴定和统计分析,研究这一时期史前人群对木材资源的利用方式。203块木炭大化石共计鉴定出6种阔叶树材和1种针叶树材,阔叶树材包括榆属、栎属、槭属、朴属、枣属、李属,针叶树材为松属。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小树枝、树皮和草本茎秆的炭化残留遗存。统计结果显示,榆属的出土概率和百分含量分别达到了100%和63.5%,占据主导地位,当时遗址周边生长有以榆树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尚村先民使用的薪柴类型包括小树枝、树皮、大的枝干和草本类茎秆,显示了古人类薪柴取材的多样性。尚村遗址木炭鉴定出极具食用价值的枣属、李属、栎属等果木类树种,发现了1粒完整的郁李果核及部分碎片,并发现了1粒葡萄属种籽,说明果实是当时人类食物资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0.
石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代早期榆林地区农牧交错带中的超大型中心聚落,产生于聚落林立、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文章通过鉴定与分析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地点东护墙北段上部、门址及大台基等区域浮选所获样品,结合已公布的外城东门、后阳湾等地点的植物遗存鉴定数据,对石峁遗址夏时代早期样品中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综合研究。通过2012~2019年的浮选工作,共获得了187份夏时代早期样品,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共计17816粒,其中农作物遗存8905粒,包括粟、黍、水稻及大豆;非农作物遗存包括非农作物种子和植物果核等共计61种植物,总数为8911粒,分属于禾本科、藜科、豆科、蔷薇科、菊科、蓼科等。结果显示,石峁先民夏时代早期的生业模式以农牧业并重为主、采集狩猎为补充。其中,农业结构以粟黍种植为主,还首次发现了少量水稻、大豆等可能为上层先民与周边地区交流获得的稀有食物;畜牧业中,主要利用胡枝子、草木犀、委陵菜属、冷蒿等饲草喂养黄牛、羊等主要家畜;同时,还存在采集果实等行为。石峁先民生业模式的选择是其人群受所处的农牧交错带环境影响产生的结果,"舍不得农业,离不开牧业"即是石峁先民及地区其他同时期人群的真实写照。多样化的生存策略、周边聚落的粮食输入及与其他区域中心的文化交流,保障和巩固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石峁遗址的核心地位,并推动了地区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