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9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随着致密砂岩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拗陷型湖盆河流—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已经成为勘探开发重点。以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测井、录井以及地震资料,系统地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将双城区块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及储集层砂体发育特征。研究表明: 受长期基准面下降—上升的变化控制,垂向上,从MSC1到MSC7沉积充填响应呈现三角洲平原沉积—曲流河沉积—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特点,其岩性、沉积构造、旋回期次以及规模也随之具有明显变化;主要储集层砂体类型依次为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的砂体呈条带状分布,顺物源方向由西南向东北砂地比逐渐变小,MSC4-MSC5时期砂体最为发育,储集层质量最好;在构造稳定拗陷湖盆背景下,湖平面升降是储集层砂体发育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2.
针对西峰油田长8油层较厚而干层、水层等夹层较多,分层射孔难度大,射孔后实施笼统注水的实际,为明确注水过程中油层、水层、干层吸水的差异性,搞清油层吸水特征,选用30块岩心进行了并联水驱流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油、水层渗透率相近岩心低压并联驱替时,早期产出水是水层水,后期产出水既有水层水也有油层水;在油层渗透率大于干层条件下合注水驱时,最早的产出水来自于油层,在干层出水后,产出水仍主要是油层水;在k=k>k条件下合注水驱,最早出现的产出水来自于水层,而不是油层或干层,随着驱替过程的进行,干层水和油层水相继产出;在k>k>k条件下在低压驱至残余油之前,最早的产出水是油层和水层共同产出的,之后干层水才产出。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油层、水层及干层在互层合注条件下油层水淹规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制定合理开发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3.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的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的岩石中发育类眼状构造。研究表明,类眼状构造由外部圈层和核心砂质团块组成,根据其形态特征和运动学特征,可分为侧向挤压、鞘褶皱横截面和垂向液化升降3种成因类型。结合古构造及古地理背景,对类眼状构造及相关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进行判别,由于长8—长6沉积时期湖盆处于扩张—收缩转换期,受同期秦岭造山带活动影响,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故认为地震及地震—涌浪作用最有可能形成类眼状构造及相关软沉积变形构造。鉴于类眼状构造存在于与深水块状砂岩相伴生的块状砂岩中,近年来被重新解释为砂质碎屑流的产物,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成因及沉积展布关系,对于研究区深水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4.
珠江口盆地的低阻油层具有高泥质含量、低电阻率以及低产能的特点, 其真实含油饱和度的确定存在很大的困难。首先分析了区域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 指出地层束缚水含量高, 以及由此形成的发达的导电网络是导致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利用多种适合于泥质砂岩地层的饱和度模型进行计算, 并根据密闭取心资料, 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地层条件下, 对岩样含油、水饱和度进行脱气校正、压实校正、体积系数校正以及漏失校正的方法;并结合核磁共振测井, 对测井计算的含水饱和度进行标定。结果显示, 低阻油层的含水饱和度平均在70%以上, 且印度尼西亚公式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岩心校正后的饱和度以及核磁束缚水饱和度吻合均很好, 因此印度尼西亚公式是最适合本区域低阻油层的饱和度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5.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青山口组核形石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玉芳 《地质学报》2009,83(4):558-569
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龙虎泡-大安阶地与西部泰康隆起的交界处青山口组二三段高二、高一砂岩组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沉积——核形石,最典型的核形石产在杜30井的青山口组二三段(Qn2+3)段。发育核形石的层段厚度约40cm,产出深度为1415.36-1415.77m。核形石颜色以灰色、棕褐色为主,有球状、椭球状、扁球状和不规则状。通过研究认为,本区核形石形成环境主要有两种: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间湾相带及滨浅湖滩坝相带。青山口组沉积期为湖盆萎缩期,随着相带向湖盆内(研究区东南方向)的迁移,核形石发育层位也向上迁移,表现出良好的环境指示意义。较少的陆源供给、较深的水体、温暖的气候、波动的水体环境都为介形虫的发育及核形石的物质沉淀、滚动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于是,核形石在小林克-齐家地区青山口组大量成层发育。  相似文献   
166.
地形,气候与湖面波动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松辽盆地北部东区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下降,气候干旱,地形平缓,河流入湖发育浅水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湖面的频繁波动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了宽层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平面上,三角洲平原和宽层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平缓相接,不存在Gilbert型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褶结构。  相似文献   
167.
埕北306区块油藏馆陶组主要含油层系为馆下段地层,岩性为细中粒长石砂岩,馆下段储集层属辫状河正韵律沉积砂岩,砂体极其发育,但横向连通情况较复杂,且下部多具底水,因此,该油藏开发的关键是准确描述油层的分布。通过对油层的分类,使用微构造研究及测井约束反演的方法进行油层定量描述,落实了储量。  相似文献   
168.
基于小波熵水淹层识别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的孔隙度和电阻率曲线间微差形态波形的复杂程度隐含着储层含油气性的信息,油层水淹程度不同,其时频平面上小波系数能量团存在着显著差异,随水淹程度加重,其能量团分布由复杂逐渐趋于简单单调.油层水淹信息映射在其小波系数能量熵特征上,可使油层水淹信息得到放大,更易于水淹程度识别.基于测井信息的小波熵识别水淹层的方法,对利用传统测井解释理论判别比较困难的低阻油层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9.
低电阻率油气层是一类电性上比较特殊的油气层,由于在测井结果中不易与水层区分,故被作为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油层进行研究。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层是低电阻率油层,作者分别在勘探和开发阶段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岩石结构和地层,直接原因是:存在储层砂岩颗粒细、粘土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引起的高束缚水;较为富集的分散状黄铁矿在油层中形成电子导电网络降低了油层的电阻率;油层中砂泥岩薄互层中的泥岩夹层抑制了砂岩层感应测井响应。对低阻油层的判断可能由于各地区地质特征的不同而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青山口组低阻油层主要是通过地质试验技术、可动水饱和度、自组织特征映射等方法确认的。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