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2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1106篇
海洋学   189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61.
简介当前基于GPS OEM板开发GPS接收机的4种方式和两种主流发展方向,即“功能型”和“傻瓜型”GPS接收机。提出融两家之长的智能型一体化GPS接收机的设计思路,重点探讨智能型GPS接收机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2.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经济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应《铀矿地质》编辑部之约,以“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命题分八个方面在“铀矿地质”期刊断续刊登,其内容涉及:(1)拆离构造在我国研究的新进展;(2)拆离构造概念的演化与地球圈层;(3)拆离构造基本含义与相关构造术语;(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鉴别;(6)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7)拆离构造控矿理论与找矿;(8)拆离构造研究展望。本文仅就拆离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和地洼理论在拆离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论叙,并以此草文敬献陈国达院士九十华诞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63.
海南岛抱板群岩石高温高压实验及金成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是地质学、岩石学领域中的“硬科学”犤1999,王德滋,等犦。目前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岩石的熔化和融离实验,而针对多物源成因的花岗岩模拟其物源贡献大小的实验岩石学及同时发生的成矿作用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文章根据海南岛戈枕含金剪切带中元古代花岗岩的物源特征及与之有关的戈枕式金矿成因特点,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模拟,初步探讨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岩石高温高压下的熔融行为及金的成矿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具原地-半原地性质的中元古代花岗岩很可能是由6份(或4份)石英绢云母片岩+1份斜长角闪片麻岩、在压力为1.879~2.143GPa、温度849~901℃的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过程同时还发生了金的聚集和活化迁移。  相似文献   
164.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不仅呈现南北不均一性,而且显示东西分段性。以横贯高原腹地的NNE向负磁异常带为界,将冈底斯分为三段。在宽约300km的负磁异常带为代表的中段,近SN向的裂谷和正断层系统、重要地震和现代热水活动、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系和中新世超钾质火山岩系、以及日喀则弧前盆地集中发育,伴有斑岩型Cu-Mo和成因独特的Au-Cu矿化;在85°E以西的西段,主要发育强烈逆冲推覆系、同碰撞期花岗岩和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系,伴有造山型Au矿化;而在90°E以东的东段,主要发育走滑断裂系、同碰撞期花岗岩和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伴有斑岩型Cu-Mo矿化。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的精细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印度大陆板片向北的俯冲-汇聚至少在50Ma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然而,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大规模花岗岩基的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印度大陆板片前缘可能发生撕裂,并发生分段式差异俯冲,西段(85°E以西)俯冲规模大,距离远,东段(90°E以东)俯冲规模小,可能未跨过雅江缝合带。沿着负磁异常带两侧的边界裂谷带,高SiO_2煌斑岩和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基及相伴钾质火山岩的发育,揭示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岩浆和高热流穿过板片撕裂带并沿耦合上覆的裂谷带上涌,前者侵位和喷发,后者诱发地壳熔融。90°E与85°E之间的俯冲板片可能由于撕裂、断离和破碎,因而导致斜跨高原腹地的大面积通道式负磁异常带。  相似文献   
165.
经过对黄石板铅锌矿含矿层展布、产态、矿化富集规律等基本特征的总结,以及对含矿层中典型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含矿物质来源初步分析,通过热水沉积岩和盆地正常水沉积围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与南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岩的对比、研究,初步认为白河县黄石板铅锌矿为一较典型的热水沉积矿床。提出黄石板矿区西段高家沟一带深部仍存在隐伏矿体的可能性较大,并通过钻探验证发现较富隐伏铅锌矿体。运用热水沉积成岩成矿理论指出该地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6.
暴雨和降水偏态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统一的统计参数计算方法分析计算了全国0.51万~1.36万个雨量站历时为10 min~3 d的暴雨资料、210个站历时为1 d~90 d和1 a的降水资料的偏态系数和变差系数比值Rsv。探讨了皮尔逊Ⅲ型频率分布曲线的Rsv特性;分析了Rsv的地域分布、Rsv与雨量历时的关系,并研究了对Rsv有影响的多个因子。研究表明,在目前资料条件下,不宜对各个地区各种历时的暴雨频率分析均采用单一的Rsv值(3.5)。  相似文献   
167.
星载紫外遥感辐射计积分球定标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进  李福田  顾行发 《遥感学报》2006,10(5):644-650
在紫外波段,使用常规手段实现高精度的辐射定标是比较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标准灯的定标不确定度约4%和漫反射板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的测量不确定度4%-6%所致。为了提高定标精度,本文应用积分球辐亮度定标方法,获得了接近理想的大面积辐亮度光源(约2%),标定了在研的星载紫外遥感光谱辐射计的亮度响应度。文中将标准灯考虑为均匀亮度的点光源,对辐射计的投影视场进行了照明因子修正。同时进行了常规的灯-板定标方法与积分球定标新方法的比较,得到了采用两种方法标定的辐射计亮度响应度有较好的一致性(3%)的结论。初步的定标数据分析比对显示,漫反射板BRDF的测量不确定度和仪器投影视场内辐亮度的计算不确定度是比对中不一致主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8.
刘勇  吴必文  王东勇 《气象》2006,32(7):18-24
台风路径可视为二维平面上的一段曲线,根据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的相似离度可以判断其数值相似和形态相似的程度。由于直接应用台风基本资料进行相似离度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需要研究利用相似离度原理判断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相似程度的计算方法。按照设计的算法处理台风基本资料,可以确定两条台风路径曲线上的对应控制点,得到两条曲线对应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距离偏差的方向,最终只需在一个方向计算相似离度就能直接分析两条曲线的相似性。对相似台风进行检索的实例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能够从台风基本资料库中检索出与当前台风路径最相似的台风个例。  相似文献   
169.
170.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缘的藏南拆离断裂(STD)向北延伸于特提斯-喜马拉雅(THM)亚地体之下,与形成在大于650℃温度、具有自南向北剪切滑移性质的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KLD)相连,深部地壳局部熔融、物质上涌造成的花岗岩侵位,使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隆起,形成康马-拉轨岗日穹隆带.在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部(普兰-吉隆-聂拉木-亚东一带)的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发现EW向近水平的高喜马拉雅韧性拆离构造(GHD),以发育EW向拉伸线理、缓倾的糜棱面理及具有自西向东水平滑移为特征;而在GHM南部靠近主中央冲断裂(MCT)北侧发育具有挤压转换性质的韧性走滑-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亚地体从南到北具有由逆冲→斜向逆冲→EW向伸展→斜向伸展→SN向伸展的连续变形和转换的特征,是在现代喜马拉雅垂向挤出和侧向挤出的耦合造山机制下综合变形的响应.喜马拉雅地体中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拆离构造的存在为喜马拉雅现代造山机制再讨论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