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28篇
  免费   5049篇
  国内免费   5637篇
测绘学   2351篇
大气科学   1027篇
地球物理   5318篇
地质学   20347篇
海洋学   2034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1730篇
自然地理   747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636篇
  2022年   918篇
  2021年   876篇
  2020年   738篇
  2019年   922篇
  2018年   662篇
  2017年   736篇
  2016年   804篇
  2015年   972篇
  2014年   1424篇
  2013年   1119篇
  2012年   1413篇
  2011年   1359篇
  2010年   1260篇
  2009年   1279篇
  2008年   1315篇
  2007年   1098篇
  2006年   1210篇
  2005年   1024篇
  2004年   1087篇
  2003年   1044篇
  2002年   1084篇
  2001年   1080篇
  2000年   896篇
  1999年   907篇
  1998年   905篇
  1997年   826篇
  1996年   881篇
  1995年   837篇
  1994年   771篇
  1993年   671篇
  1992年   672篇
  1991年   585篇
  1990年   530篇
  1989年   442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92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3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6篇
  194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本文分析了9219号台风登陆前后的动力结构及其变化,得出其动力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并对其结构的成因作了物理解释,最后得出该台风的不对称结构有利于减小动能消耗。  相似文献   
162.
163.
164.
北凯尔特海盆西北部3个NEE走向活化大断层系统向西北下降,制约着中生代3个半地堑的位置.断层的位置是根据下伏基底构造确定的.其年代为华力西期.该地区的华力西构造与局部构造相比较,显示出叠瓦状断层的一系列特征.这些中生代活化构造决定了该区半地堑盆地的位置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5.
福建龙海地区玄武岩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赵勇 《台湾海峡》1989,8(1):30-39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福建龙海一带的玄武岩及其构造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喷发活动时间、喷发时的构造环境,并对该区玄武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与扩张速率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6.
在印度西大陆边缘外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和浅层剖面都揭示了在内陆架上有空白反射、反射波终断与渗流相伴生的形式出现的声学屏蔽特征的存在。这些屏蔽现象揭示了富含气体沉积物的存在。在外陆架-中陆坡地区,那些麻坑地形及上覆水体中突出的羽状流都清楚地表明有气体从陆坡沉积物中渗流出来,而正是这种渗流反映了源岩的存在。地震剖面也揭示了中-下陆-陆隆地区存在着似海底反射波(BSR),同时推测认为存在着气体水合物。BSR大约出现在海底之下300-600ms(TWTT)、水深525-2200m的范围内,它们偶然地呈不连续特征。在BSR之上同样也可以见到清楚的反射空白区及声学空白带。相反,杂乱/或散射的双曲线反射波则出现在BSR之下,这可能是富含气体沉积物存在的一种反映。褶皱、底辟构造及断层均存于陆坡-陆隆区,它们可能成为流体及甲烷气体从深部向上运移的通道及圈闭。  相似文献   
167.
浮体间距对多浮体系统水动力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三维线性势流理论,采用格林函数法,对多浮体系统的水动力系数进行了数值分析。数值算例中给出了在固定波频下水动力系数与浮体间相对位置关系曲线。水动力系数的变化幅度随着浮体间距离增大而变小。随着浮体间距的变化,水动力系数极值的出现具有明显的规律,相邻的极大值(或极小值)的间距为半个波长或一个波长。  相似文献   
168.
莺歌海盆地的构造反转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歌海盆地是北西走向红河断裂带末端在第三纪走滑运动形成的扭张性断陷盆地,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在早-晚渐新世和中-晚中新世发生了改变,导致盆地内部发生了两期性质不同的构造反转作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期间的构造反转表现为轴向近南北的褶皱变形和沉降中心向东南方向的迁移,晚中新世至今的构造反转使盆地西北边缘的北东走向断裂发生反转逆冲。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反转作用导致盆地西北部和中南部的油气聚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9.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