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1 概况.江西省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跨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个地块(24°29′~30°04′N,113°34′~118°29′E).其南部地处华南沿海地震带,主要受河源一邵武断裂带与南岭纬向构造带控制;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地震带,主要受郯城一庐江断裂带和扬州一铜陵断裂带控制,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及现代构造运动活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  相似文献   
102.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现今压力场特征及单井超压演化历史的研究为基础,应用2D盆地模拟方法,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进行了模拟恢复,并探讨了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及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明显经历了始新世早-中期(57.8~39 Ma)、中始新世-晚渐新世(39~23.7 Ma)、晚渐新世-现今(23.7~0 Ma)3个“增压-泄压”旋回,现今地层压力基本为常压,仅靠山凹陷底部发育弱超压;压力演化的旋回性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的旋回性;地层压力演化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超压释放期油气运聚活跃,断裂是超压释放与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断裂输导体系有关的区带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03.
南堡凹陷沉积岩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多元统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堡凹陷Ed1亚段、Ng、Ng、Nm地层的75个沉积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效应造成砂岩和泥岩元素丰度明显不同,砂岩除富集K、Na、Sr、Ba、Si外,其余元素均较泥岩亏损.根据地层垂向上元素丰度由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可将这4个亚段分为Ed1、Ng和Ng、Nm3个阶段,与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响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表明,表生环境中元素具有不同的迁移富集规律,Ca、Na、Sr等具有较强的活动性,Zr、Hf等少数元素则在粗粒级中含量较高,而其余元素则多在黏土粒级中富集.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地球化学行为的不同主要受化学结构特征控制,沉积环境对其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4.
札达盆地构造旋回层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勇  丁林  邓万明  张进江 《地质科学》2000,35(3):305-315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西部,其北东和南西侧分别为阿依拉日居和波林断裂系所限.在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上新世-更新世地层,从下至上可分四段,上部为湖相泥岩段,下部三段代表了三个构造沉积旋回,它们有类似的沉积特征,即:每段下部为辫状河沉积的砾岩层,中部主要为曲流河沉积的砂岩层,并逐渐过渡到上部湖相泥岩.旋回沉积特征和地层变形反映了本区从上新世以来处于挤压状态,并有强烈垂向运动,为青藏高原在近几个百万年来持续隆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不同类型的演化浅议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文中论述了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三大类型,即:(1)以玉林、贵港市为代表的桂东南岩溶平原(残山平原)类型;(2)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桂东北- 桂中-桂西南峰林平原类型;(3)以都安、乐业为代表的桂西- 桂西北峰丛洼地类型。进而阐述了三大岩溶地貌类型的特点与演化,认为它们存在着发育时间上的长短不同,营力上的差异,也就出现岩溶地貌类型上的各异。岩溶地貌类型中老、中、青的概念仍有意义。岩溶形成的“同时态论”在小区域内岩溶地貌的一定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但在大区域或长时间尺度内就不一定适用。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在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寺层划分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将该盆地圈闭划分为压缩型、伸展型、剪切型三种构造类圈闭和重力、地层-岩性两种非构造型的圈闭,并选用南、北两条典型地震剖面模拟了典型类型的圈闭形成过程及其与构造运动之间的演化关系,可为寻找同类型含油气圈闭和研究构造演化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文章简要介绍了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务川瓦厂坪铝土矿床的地质特征.重点从含矿层位下二叠统梁山组地层的分布、厚度变化;构造运动控制务-正-道地区古地理的变迁;褶皱构造控矿等几方面分析了与铝土矿成矿的关系,进而又对比了省内各铝土矿集区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综合分析了该区的找矿勘探潜力.认为务-正-道地区应存在大中型规模的铝土矿床,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之上的不整合面,下二叠统梁山组和向斜构造是其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08.
中国锂资源的分布具有卤水型与硬岩型相伴相随、若即若离的特点。“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在多年三稀金属矿产找矿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中国锂矿的形成与“多旋回”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均有成矿潜力,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多旋回成矿谱系。锂的“深循环”,一是锂深度参与成岩成矿的物质循环;二是需要一个“圈闭”的构造背景将锂“捕获”以避免其过度分散,锂从开始加入到岩浆与最终定位的深度之差,是硬岩型锂矿成矿的关键之一,压差越大越有利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大量锂矿实例显示锂的物质循环是“内外生一体化”的统一过程,高海拔地区(山上)的含锂地质体(花岗岩类甚至直接就是含锂矿床)经风化剥蚀之后,可能成为沉积型锂矿的物质来源之一;而富含锂的沉积岩经过埋藏、变质、深熔也可以形成含锂的岩浆岩、伟晶岩。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扎布耶盆地及东部的江汉盆地、吉泰盆地、周田盆地等大小不一的盆地均含锂,而其周边造山带中也不同程度发育硬岩型锂矿,这就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是三稀矿产成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锂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甲基卡、可尔因、阿尔金、幕阜山等锂矿矿集区的找矿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云南省鹤庆盆地2.78Ma以来的环境演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肖海丰  沈吉  肖霞云 《湖泊科学》2006,18(3):255-260
通过构建于新沂河河漫滩上的表面流人工温地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的现场中试研究表明,在CODMn和NH4 -N进水浓度分别为11.69-60.00 mg/L和1.37-20.18 mg/L时,种植千屈菜、美人蕉、香蒲、水葱4种不同植物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Mn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26.44%、40.12%、46.71%、28.23%,对NH4 -N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64.27%、70.49%、66.78%、58.52%,其中香蒲和美人蕉的净化能力较强.4种植物中水葱的耐淹能力最强,在完全淹水达22 d以上时,水葱依然生长良好;千屈菜的耐淹能力最弱,在完全淹水7 d后就开始枯萎,淹水17 d后地上、地下部分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10.
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朱景郊 《地理研究》1988,7(4):12-20
本文阐述我国网纹红土的分布和特征,着重讨论网纹红土的形成原因,指出网纹红土可表征我国南方中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和性质,并可作为我国东部是否存在古冰川作用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