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35篇
  免费   6577篇
  国内免费   7751篇
测绘学   628篇
大气科学   409篇
地球物理   5000篇
地质学   31090篇
海洋学   2832篇
天文学   473篇
综合类   1804篇
自然地理   1527篇
  2024年   212篇
  2023年   797篇
  2022年   1057篇
  2021年   1142篇
  2020年   924篇
  2019年   1056篇
  2018年   766篇
  2017年   881篇
  2016年   908篇
  2015年   1094篇
  2014年   1572篇
  2013年   1280篇
  2012年   1519篇
  2011年   1543篇
  2010年   1305篇
  2009年   1393篇
  2008年   1399篇
  2007年   1172篇
  2006年   1248篇
  2005年   1126篇
  2004年   1239篇
  2003年   1438篇
  2002年   1628篇
  2001年   1783篇
  2000年   1515篇
  1999年   1440篇
  1998年   1469篇
  1997年   1446篇
  1996年   1484篇
  1995年   1395篇
  1994年   1351篇
  1993年   970篇
  1992年   1087篇
  1991年   978篇
  1990年   837篇
  1989年   698篇
  1988年   137篇
  1987年   140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24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9篇
  1950年   6篇
  194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家溪群是江南造山带湖南段的最早物质纪录,其沉积构造背景及相关的钦杭结合带位置尚存争议。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湘东北金井地区冷家溪群早期-中期相对新鲜砂岩采样进行系统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进而按时代先后对砂岩分组并进行地球化学研究,以此探讨沉积期盆地性质及大地构造格局。金井地区冷家溪群砂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大,SiO2质量分数总体较低、Al2O3质量分数和Al2O3/SiO2比值较高、K2O/Na2O比值高且变化大。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铕负异常明显等特征暨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形态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和上陆壳相似。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沉积环境为弧后盆地,且早期易家桥组和潘家冲组的成熟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北邻构造相对稳定的扬子陆块南缘;中期雷神庙组-黄浒洞组的成熟度较低,可能更多来源于南邻构造相对活动的大陆岛弧。各组地层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为大陆岛弧环境,但从微量元素特征对母岩的继承性分析,仍反映出弧后盆地环境;有关微量元素参数的相对大小指示早期沉积环境为活动陆缘、中期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与主量元素特征反映的信息一致。根据上述地球化学证据,提出冷家溪期构造格局与演化过程:早期受古华南洋板块向北西高角度俯冲影响,弧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伸展而形成宽阔的弧后盆地,金井地区处于盆地北部而主要接受北邻扬子陆块来源沉积;中期古华南洋板块俯冲角度变缓并推动大陆岛弧向北西运移,弧后盆地收缩,金井地区因构造迁移而主要接受南邻大陆岛弧来源沉积。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弧后盆地南邻大陆岛弧大体在安仁-双牌一线。   相似文献   
2.
平衡剖面的制作流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平衡剖面技术是地质思维和计算机技术的结晶,使对断层构造的研究提高到定量阶段,其依据是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地层长度和面积(2D)或体积(3D)是均衡的。在此原理基础上利用数学手段对盆地的构造发育史进行正演和反演模拟,直观地再现地下构造的原始几何形态,迅速提供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方案,并对解释结果进行检验(不平衡的剖面其解释一般有问题),为深刻认识构造发育史、分析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提供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其结果也为盆地模拟、油藏模拟、定量计算构造伸缩量等地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相似文献   
3.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和GPS资料反演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   总被引:38,自引:20,他引:18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412个测站速率,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插入青藏高原,造成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和抬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带、拉萨和羌塘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川滇地区,内部构造活动强烈,其内部的构造变形包含地壳碎片的冲断、褶皱和侧向逃逸.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增厚,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快速缩短和青藏高原东西向的缓慢拉张,大约吸收了印欧板块会聚量的85%,西藏中东地区东西向的拉张速率达到了(16±2.0)mm/a,且顺时针方向扭转明显.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29.7°N, 19.3°E, 0.392°/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102°±7.4°)南的运动速率是(11±1.54)mm/a,华南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62.25°N, 126.56°E, 0.141°/Ma);塔里木地块相对较稳定,其西部运动速度高于东部运动速度,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总体上讲,中国大陆运动方向为北偏东呈辐射状,从西部近南北方向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东南方向的运动,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有一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横穿喜马拉雅构造带及青藏内部的南北向压缩速率为(19±2.0)mm/a,横穿西天山构造带的南北向压缩平均速率为(13±1.5)mm/a,横穿东天山构造带的南北向压缩平均速率为(6.0±1.4)mm/a.阿尔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速率为(6±1.2)mm/a.  相似文献   
4.
付昱华 《海洋通报》1994,13(2):7-12
本文给出应用实测波浪数据确定JONSWAP谱参数的方法,若Hs,Tz,Tc分别为实的有效波高,平均上跨零线周期,平均峰-峰周期并令y=Tz/Tc,本文导出求解谱参数γ值的方程f(γ,y)=0。根据这个方程的解并应用最小二乘法,γ作为y的函数的表达式可写为(对于2.54≤γ≤15.34及1.6≤y≤1.79)。  相似文献   
5.
6.
作者测定了博斯腾湖沉积岩心~(210)Pb、~(228)Th和核试验释放核素~(239,240)Pu、~3H的分布,并据~(210)Pb、~(228)Th、~(239,240)Pu的结果估算湖泊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31cm/a,0.26cm/a和0.33cm/a。它表明该湖泊近百年来沉积环境十分稳定。沉积物岩心极好地保存了人类大气核试验的历史记录。~(239,240)Pu分布在1963±2出现峰值,与60年代核试验高峰期相当吻合。沉积物孔隙水~3H分布的峰值出现在1969年,与湖水的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We hav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oices of core-envelope transition point on the final merger of contact binaries with two main-sequence components. A binary of 1.00 + 0.90M⊙ with an initial orbital period of 0.35d is examined. The mass fraction of the primary mixed with the matter of the secondary, qmix, determined by the chosen core-envelope transition point, ranges from 0.04 to 1.00 in our analysis. If as qmix< 0.8, none of the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南岸潍河下游地区咸水入侵灾害成因及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较严重地潍河下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特征及现代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相对咸水入侵产生及空间范围特征的环境机理。晚更新世以来的三次海平面升降变化造成了潍河下游地区海陆沉积环境交替,形成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海进时期,大面积的滨海平原被淹没,在近海平原洼地滞留的海水经过蒸发、浓缩变为卤水,成为咸水入侵的物源;海退后陆源碎屑在滨海地区沉积形成了巨厚的古河道砂层。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对地下淡水的过度开采,淡咸水水头压力差减小.卤水通过古河道砂层快速南侵。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100余个地质钻孔水化学连续监测资料分析,阐明了咸水入侵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咸水入侵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