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9篇
  免费   2442篇
  国内免费   3944篇
测绘学   335篇
大气科学   276篇
地球物理   1794篇
地质学   12871篇
海洋学   635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914篇
自然地理   620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375篇
  2019年   520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397篇
  2015年   424篇
  2014年   687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618篇
  2011年   707篇
  2010年   545篇
  2009年   613篇
  2008年   579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570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547篇
  2001年   630篇
  2000年   478篇
  1999年   561篇
  1998年   540篇
  1997年   547篇
  1996年   516篇
  1995年   489篇
  1994年   484篇
  1993年   422篇
  1992年   419篇
  1991年   358篇
  1990年   313篇
  1989年   205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7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中国东部火山岩带特性与碰撞—伸展复合动力学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82.
下庄矿田基底的控矿作用及其有关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达忠  薛振华 《铀矿地质》1994,10(3):150-155
本文提出武夷及其邻区存在两个裂陷槽及一裂隆,鹰潭-南城-安远-河源韧性断裂带为东部的火山岩型与西部的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地质分界线,指出了加里东运动在本区的突出作用是使裂隆基底岩石发生混合花岗岩化作用。根据下庄矿田及其外围发现较深变质的岩石和较大规模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得出下庄矿田是古老基底加里东热穹隆区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由于铀成矿作用赋存于初、脆性两种构造中,建议重新划分矿化类型以指导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983.
984.
扬子陆块北缘地壳的钕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报道了扬子陆块北缘主要地体的变质岩和沉积岩钕同位索组成。根据这些数据和陈江峰等已发表的皖南变质岩和沉积岩钕同位素数据可以初步获得一扬子陆块东段钕同位素地球化学图。该图表明,在晋宁运动期,扬子陆块的南北陆缘区均为构造岩浆活动带,南大别地体为北缘活动带之一部,佛子岭群是华北陆块南缘的复理石建造,其基底为较年青的火山.沉积建造.构造背景与弧后盆或弧前类似。大别山超高压片麻岩的原岩为具有非常古老(太古宙)物源区的沉积岩。  相似文献   
985.
西秦岭南亚带太阳顶群硅质岩是碳硅泥岩型微细粒浸染状金矿的主要赋存岩石。硅质岩总厚度555m,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太阳顶群除硅质岩外.其余主要为细碎屑岩。硅质岩的主元素特征为富Si、Fe.贫Al、Ti、Ca、Mg等;微量元素贫Cu、Ni、Co,富U;稀土元素表现出较明显的铈负异常。硅质岩的全岩氧同位素δ^18OSMOW(‰)值为18.60=1,表明太阳顶群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86.
987.
988.
四川彭县白水河地区蛇纹岩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的蛇纹岩以构造就位的方式就位于具岛弧环境的白水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其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成分相当于蛇绿岩层序底部的变质橄榄岩,是地幔的残余。它是在岛弧与扬子古陆相互碰撞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89.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变质作用演化及PTt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在早前寒武纪时期主要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每期变质作用又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变质阶段,峰期阶段的P-T条件均达到了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约结束于2500Ma,具有与造山带相似的顺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T为800~900℃,P=0.98~1.02GPa,这种轨迹主要与早期平卧褶皱和推覆构造使地壳大幅度增厚有密切关系。第二期变质作用约发生在1800Ma,PTt轨迹为具近等压加热(IBH)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峰期阶段T为760~810℃,P为0.96~1.04GPa,这种轨迹与大陆地壳的拉伸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0.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