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58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435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0814”号强台风发展维持的环境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赵大军  于玉斌  李莹 《气象科学》2011,31(5):591-597
应用中国台风网提供的“黑格比”台风定位及强度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DISCOVER项目组的卫星遥感数据对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的发展、维持阶段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中部异常偏高的SST为“黑格比”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浙闽沿海及海南岛沿海异常偏高的SST为“黑格比”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西太副高断裂为东西两个单体,“黑格比”移经这两个单体之间使其强度迅速增强;南亚高压东侧的强东北气流将高位涡向台风环流输送,使得台风得以增强发展;强劲的西南季风为“黑格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并向台风环流输送了气旋性相对涡度带,使其得以快速发展并维持强度。  相似文献   
922.
秦健  刘磊  高太长  孙学金 《气象科学》2011,31(5):604-612
本文从图像处理的角度,基于统计方法对地基全天空类型识别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07年1月的397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5种天空类型识别的判别阈值,实现了地基全天空类型的有效识别。结果表明,样本试验的分类结果为81.36%,普适性检验的结果为79.51%。  相似文献   
923.
海气交界面的能量交换与海洋平流共同决定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形成、维持与衰减。基于作者近期的研究,本文回顾了海表面热通量(surface heat flux,SHF)反馈以及SST方差与海表热通量及海洋热输送方差之间的关系。海表热通量异常可近似为一个与SST成正比的线性反馈项与一个大气强迫项之和。SHF的反馈参数取决于SST和SHF间的滞后交叉协方差以及SST自协方差。这种反馈总体上为负反馈,减弱SST异常,海表湍流部分起主导作用。最强的反馈可见于南北两半球的中纬度,最大值出现在大洋的西部和中部位置并延伸至高纬度地区。SHF反馈于北半球秋冬两季增强,春夏两季减弱。这些反馈特征在CMIP3耦合气候模式中得到合理的模拟。然而,多数模式中反馈的强度与再分析资料的估值相比略为偏弱。与再分析资料的估值相比,“平均模式”反馈参数比单一模式有更相似的空间形态以及较小的均方根差。基于海表面能量收支平衡,SST的方差可以表示为3个要素的积:1)海表面辐射和湍流通量以及海洋热输送的方差之和;2)一个衡量SST持续性的传输系数G;3)一个反映海表热通量以及海洋热输送之间协方差结构的有效因子e。SST方差的地理分布类似于海表热通量及海洋热输送的方差之和,但为G和e因子所修正。  相似文献   
924.
青海省2010/2011年冬季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1年冬季(2010年12月—2011年2月)青海省气候特点是:全省冬季气温前低后高,降水持续偏少,日照分布不均。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12月青海省北部出现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2月玉树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灾害。  相似文献   
925.
2011年春季(3-5月)青海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前低后高、降水前少后多,日照前多后少,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3月中旬大部地区出现倒春寒天气,青南少数地区出现轻~中度雪灾;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及玉树南部发生春季干旱;5月8-9日,东部农  相似文献   
926.
利用常规、非常规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山东省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7”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副高南退时的副高西北侧边缘,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热力环境指数对鲁南强降水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形影响特征,复杂山地地形对降水有显著增幅作用和对对流系统传播的阻碍作用。存在低空急流和列车效应,强回波维持时间较长是费县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较强的偏南气流、湿度层深厚是费县出现特大暴雨的根本原因。地形影响气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山东“817”特大暴雨降水分布,费县特殊地形对特大暴雨有很大贡献。雷达资料可以弥补常规观测的不足;地形对强降雨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27.
柴西位于阿尔金山中段南麓山前,柴达木盆地内连续沉积了新生代地层,完整地记录了盆地自新生代以来的沉积过程。依据柴西新生代的岩性、岩相和岩相时空变化规律,沉积相从底部的冲积扇、洪积扇、扇三角洲相,向上逐渐变化为断陷湖泊相,到上油砂山组上段又由扇三角洲相向上逐渐变化为浅湖相,最终到下更新统七个泉组变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沉积物的粒度由粗—细—粗—细—粗,体现了一个断陷湖盆发生—发展—消亡—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再结合沉积相分析和砂岩组成成分分析可知,阿尔金山山体隆升具有多期次阶段性特征,存在3个期次的快速隆升: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中晚期—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928.
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台深1井烃源岩的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可以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高精度GC/MS和同位素分析,研究了台深1井天然气同位素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深1井天然气不同于涩北气田的生物气,为低熟过渡带天然气;烃源岩的母质类型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也有水生生物的贡献;成烃环境为浅湖相咸化含硫的弱还原-弱氧化环境,而且成烃环境中微生物发育。  相似文献   
929.
重点探讨了南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沉积柱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无机氮的影响较弱,这可能跟本区受径流输入的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弱有关。上层样品(0~10 cm)中长链正构烷烃占优势,奇偶优势显著,反映了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藿烷、甾烷的组成则显示该段样品中有机质具有较高的热成熟度;且姥鲛烷(Pr)/植烷(Ph)比值大于1.0,指示沉积环境以氧化为主,这相对不利于海洋源有机质的保存,从而凸显了陆源有机质的贡献。在10~20 cm之间,沉积环境由相对偏氧化向偏还原过渡;20 cm以下表现为强还原性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成熟度较低。中、下层样品中正构烷烃多呈现双峰分布,短链烷烃具有一定的偶奇优势,这可能主要跟海洋浮游生物、藻类及微生物的贡献有关。与渤海烃类化合物的沉积记录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沉积柱中烃类化合物主要跟历史时期不同来源物质的输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而南黄海沉积柱中烃类化合物的特征则主要反映了沉积环境和微生物作用对有机质的埋藏保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30.
关平  简星 《沉积学报》2013,31(5):824-833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的构造活动,在高原的盆地中均有相应的沉积记录。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新生界地层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构造-沉积响应。对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的新生界沉积物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保存了青藏高原北部三个阶段的构造活动信息:①E1+2的红色粗碎屑沉积物指示了始新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构造背景,沉积记录具有低ZTR指数和低重矿物稳定指数的特征,记录了全盆地范围内的造山活动和构造隆升事件,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所致的远程响应。在这次广泛的大面积的造山活动后,区内迅速遭受剥蚀、夷平,自中-晚始新世时期起,接受沉积。因而此时柴达木盆地与可可西里盆地、乃至塔里木盆地为连通的湖盆体系。②阿尔金山前N1和N21的粗碎屑沉积物记录了渐新世-早中新世阿尔金山的构造隆升事件,而柴北缘和柴西南的大范围三角洲-湖泊细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重矿物稳定指数,反映了平静的构造背景,与阿尔金断裂快速走滑以及盆地总体稳定向北推移的时间相对应。大量的侧向走滑活动消减了来自印度板块的挤压应力,使得柴北缘和柴西南的沉积源区(即祁连山和东昆仑造山带)处于构造平静期。③中中新世以来全盆地向上变粗的粗碎屑沉积物,具有较低的重矿物稳定指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整体强烈的地壳缩短、加厚和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此外,综合物源分析显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源区性质随时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