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质学   7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81.
台盆相间是桂东北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的重要特色,而D/C界线又是台盆相间沉积最突出的一个时段之一。文章回顾并评述了桂东北D/C界线的研究历程、相序划分、主要代表剖面,认为桂东北D/C界线可划分为碎屑岩相序和碳酸盐岩相序以及它们的过渡类型。通过对20条典型剖面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恢复了桂东北D/C界线海平面相对下降期的岩相古地理,结果显示桂东北在该时期主要存在柳州、桂林两大台地以及多个小型台地,台地间普遍发育快速相变的台沟、盆地沉积,石炭纪初期海水变浅,台地分布范围显著扩大,江南古陆供给增强,台盆相间格局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探讨桂东北D/C界线的演化过程和背后的控制因素,文章分析了广西整体的台盆相间演化的阶段性、同沉积构造作用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梳理了台盆相间演化过程中沉积环境分异与构造运动- 海平面的关系,认为在滇黔桂裂谷盆地在持续断陷发展的前提下,桂东北D/C界线沉积分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冈瓦纳大陆冰川形成与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异常波动,以及柳江运动引发的局部同沉积断陷强度差异变动影响,且构造和沉积要素在D/C界线的耦合作用达到最强,最终促进桂东北台盆相间格局在D/C界线达到鼎盛。在此模式下,可以将台盆相间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早泥盆世中期—晚期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孕育期,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晚期沉积开始分异,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发展期,晩泥盆世—早石炭世台- 盆出现强烈分割,海平面异常下降和柳江运动同时作用于沉积,为台盆相间格局的鼎盛期,早石炭世之后,台盆相间沉积维持了一定时期的强度,晚石炭世开始海水逐步恢复正常后台盆相间逐渐减弱,为台盆相间格局的衰退期。  相似文献   
8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6-28日桂东南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两个阶段均受500hPa小槽东移和地面冷空气南下影响,中低层分别受切变线辐合及偏南气流与东南气流辐合影响.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高温高湿及沿海偏南辐合...  相似文献   
83.
古罗和王姜冲岩体产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合带的西南段,对剖析华南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古罗和王姜冲岩体主要由辉长岩及少量的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古罗和王姜冲辉长岩的侵位结晶时限分别为(163±1) Ma和(158±1) Ma,属于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无Nb、Ta负异常,具有板内钾玄岩系列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主要集中在0.7~8.3之间,其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_{2}}$)为672~1 168 Ma,暗示其源区主要为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岩石圈地幔。综合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古罗和王姜冲岩体是在板内伸展-减薄环境主要由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岩浆混合形成,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壳源组分混染。  相似文献   
84.
陈欢  冯梦  康志强  付伟  冯佐海 《地球科学》2020,45(6):2059-2076
为了解桂东北伟晶岩岩浆的形成环境及演化过程,对桂东北茅安塘Nb-Ta-Be-Rb稀有金属矿床周围伟晶岩中的石榴子石进行了镜下观察、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研究,探讨石榴子石的成因及其对成岩及成矿作用的指示.结果表明,桂东北茅安塘地区伟晶岩中的石榴子石为岩浆成因石榴子石,属于铁铝榴石-锰铝榴石(平均Alm49.28-Sps47.09)固溶体系列,可分为早期形成的Ⅰ型石榴子石(GrtⅠ)和晚期形成的Ⅱ型子石(GrtⅡ).两期石榴子石均以富集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轻稀土(LREE)和缺乏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为特征,∑REE配分模式呈明显左倾趋势,显著的Eu负异常.石榴子石生长过程中的界面反应速率小于物质迁移速率,水岩作用较弱,∑REE主要以表面吸附或吸收的形式进入石榴子石中,是导致其重稀土(HREE)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的主要原因.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REE逐渐进入并赋存于石榴子石中,促进岩浆从早期的低分馏(未分馏)的岩浆熔体逐渐向晚期的高分馏的岩浆熔体演化.石榴子石中HREE含量随岩浆演化程度逐渐增加表明,晚期分异演化的岩浆-热液中逐渐富集稀土及稀有金属元素.这些晚期富含成矿元素的热液流体交代原生矿物,导致外侧带及核部花岗伟晶岩中发育大量交代成因的稀土和稀有金属矿物.   相似文献   
85.
桂东南中新元古界云开岩群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并形成一系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通过对云开岩群角闪岩相变质带(十字石-蓝晶石带)中斜长角闪岩变质作用的PT轨迹的系统研究显示,其包括了由早期绿片岩相变质阶段(M1)→峰期角闪岩相变质阶段(M2)→近等温降压变质阶段(M3)→近等压降温变质阶段(M4)→晚期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5)五个阶段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其地质动力学过程属于典型的板块俯冲碰撞→抬升模式,表明云开地块北缘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俯冲碰撞及碰撞后的快速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86.
刘腾飞 《地质与资源》1994,3(4):293-305
该区金矿产于寒武系水口群浅变质岩系砂页岩内,矿化类型主要有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大类。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硫源应以深源同熔岩浆热液为主,部分来自地层;氢、氧同位隶组成特征反映成矿溶液以岩浆水为主,混有少量变质水和大气降水;铅同位索组成特征表明铅源以深源为主,混有少量壳源物质,矿床具多源成矿特点。硫、铅、氢氧等稳定同位素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表明,该区金矿具多源、多成因及多期次成矿特征,矿床成因主要有岩浆热液、变质热液和复合叠加成矿,而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87.
88.
文章通过介绍桂东南区域成矿的分带性特性并分析了成矿分带性成因,进一步提出找矿方向,对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
论文通过宏-微观构造、磁组构、热液锆石和石英EBSD组构等,厘定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并讨论其构造意义。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宏-微观韧性变形组构,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S-C组构、旋转碎斑系、书斜构造、压力影和石英的动态重结晶等。磁组构和宏-微观构造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呈NNE向延伸超过40 km,宽2.5~8 km。糜棱C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27°∠50°;磁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07°∠83°。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早期左旋逆冲剪切,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运动学性质。石英EBSD组构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晚期中低温变形(400~550℃)叠加于早期中高温变形(550~650℃)的特征。年代学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早期左旋逆冲剪切的时代为(441.1±2.3)Ma,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时代应晚于420 Ma,区域构造应力由挤压转为伸展的时限为420 Ma。在磁组构、石英EBSD组构和热液锆石定年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华夏陆块自SE向扬子陆块造山挤压的构造背景。早期造山挤压,产生压扁型应变和中高温左旋逆冲剪切;晚期造山后伸展,产生拉伸型应变和...  相似文献   
90.
刘世杰  管琪  潘明 《中国岩溶》2023,(3):436-447
依托阳朔县龙岩口艾菲尔阶与吉维特阶界线剖面,采集碳酸盐岩样品10个,通过显微特征、元素组分含量及相关元素的比值特征、碳氧同位素数据等,对该界线附近的古海洋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1)样品YS3层位产牙形刺分子Polygnathus intermedius,可归属于艾菲尔晚期ensensis带,为该层位碳同位素偏移事件、Eiffelian与Givertian界线以及Ka?ák事件提供了准确的时限约束;(2)参考Wilson的标准微相沉积模式,结合岩性特征,识别出SMF23、SMF16、SMF4和SMF15共四种微相类型;(3)通过对碳酸盐岩主、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分析,得出以下结论:YS1至YS2对应阶段为沉积水体快速变深,且具有一定物源供给的沉积环境,反映了海侵初期,海洋环境由局限-半局限台地相向斜坡相快速转变的地质过程;YS3至YS4阶段低含量的陆源组分反映了水体较深、海平面相对较高的远岸沉积环境,该阶段海洋环境以缺氧为典型特征;YS5至YS10阶段陆源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出现代表低能环境的放射状鲕粒灰岩,沉积区海平面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剖面中多个向上变厚的进积型层序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