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04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单中强 《江苏地质》2014,38(1):30-33
对D区块盐下层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盐下发育的滨岸—海相页岩和碳酸盐岩为盐下层系的烃源岩,盐下发育2套储集岩体系,下二叠统孔谷阶厚层盐岩为盐下层系油气的区域性盖层,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套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以低幅度的背斜构造为主。对盐下有利目标进行构造解释,落实局部构造8个,总圈闭面积450 km2,资源量8.6×108t,显示了D区块盐下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72.
桑植-石门复向斜具有很好的油气显示,但是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为明确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重点,本文综合野外地面地质调查、野外岩石样品生储盖能力的分析和MT资料综合解释等几方面结果对研究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构造与油气的关系和具体构造圈闭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寒武系黔东统牛蹄塘组、晚奥陶世五峰组-早志留世龙马溪组等3套烃源岩,上震旦统灯影组、寒武系黔东统清虚洞组和武陵统孔王溪组等三套较好的储集层,寒武系黔东统和下志留统等两套区域盖层;加里东-印支期为岩性油藏形成阶段,晚印支-早燕山期为气藏形成阶段,晚燕山-喜山期以气藏调整、改造、再分配甚至破坏作用为主。最终发现四望山背斜、天子山背斜等2个局部构造为桑植石门复背斜下一步的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3.
东山峰背斜是湘鄂西褶皱冲断带的一部分,剖面构造为基底和盖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由于江南-雪峰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向NW方向的推挤,导致湘鄂西区沉积盖层沿南华系和震旦系陡山沱组下段、寒武系牛蹄塘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等三个主滑面发生了三个层次的滑脱和褶皱,形成自底部滑脱层向上传播的以前展式的正向(倾向SE)冲断系。铅锌矿的产出层位与矿源层的分布层位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是区内主要的铅锌矿源层,矿源层与构造形迹共同控制了东山峰背斜范围内的铅锌矿分布。背斜两翼构造形迹的不同,造成了两翼铅锌矿化特征的差异,背斜西部轴部转折区带是最具找矿潜力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4.
鄂西黄陵背斜南部元古宙庙湾蛇绿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鄂西黄陵背斜南部宜昌太平溪、邓村一带崆岭岩群中的元古宙庙湾岩组强烈变形变质超镁铁—镁铁质岩的研究表明,镁铁质岩主要为似层状细粒斜长角闪岩,变辉长岩岩体、岩脉及辉绿岩岩脉,超镁铁质岩则主要为蛇纹石化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呈构造岩片、岩块分布于斜长角闪岩之中。细粒斜长角闪岩TiO2=1.14%~1.48%,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略亏损—平坦型,无明显的Eu异常,(La/Yb)N=0.87~1.12,La/Nb、Ce/Zr、Zr/Nb、Zr/Y、Ti/Y平均值分别为1.04、0.15、18.78、2.53、290.51,Nb/Th平均为9.88,显示为大洋中脊构造环境形成的N-MORB型拉斑玄武岩;变辉长岩具典型的堆晶结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平坦型,具明显的Eu正异常;蛇纹石化纯橄榄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具中稀土元素略亏损的U形特征,显示为LREE略富集的地幔岩。上述特征表明,黄陵背斜南部崆岭岩群中的元古宙庙湾岩组实际上是一套混杂堆积的古大洋蛇绿岩残片。元古宙庙湾蛇绿岩的发现为华南扬子克拉通存在中元古代洋盆和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裂解构造事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5.
红树植物是生长于沿海滩涂上的一群植物,由多种的红树树种、林缘植物和植物群落组成,素有海上森林之称。它生长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发达根系和胎生幼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以及为各种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另外,大量红树凋落物所转化的有机物质为浮游生物、鱼、虾、蟹等提供了丰富饵料,形成并维持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对红树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将有助于红树植物生态系统研究和促进红树植物的保护、繁殖和再生产,也将为挖掘和开发利用红树植物资源提供依据。世界上拥有红树植物84种,其中东方区系有74种。广东湛江的红树植物资源丰富,有24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红海榄、秋茄、木榄等5种。笔者用95%乙醇(体积分数,下同)对桐花树树叶进行浸泡抽提,并对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为研究和利用红树植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6.
通过一种混合型算法,利用在一些简单几何源体上产生的重力异常,来反演计算形状因子和埋深,这种算法包括模拟退火过程和非线性曲线拟合。点源,无限水平线源,半无限垂直线源的形状因子分别为1.5,1.0,0.5。已开发出确定线源的埋深,水平或垂直延伸的方法。带状的有限垂直体的形状因子变化范围是0.1-1.0。向斜的形状因子大于1,而背斜的形状因子小于1,通过形状因子,能够区分对称的向斜和背斜。文中列出解释方法用来计算水平层的深度,二维穹隆和二维洼地模型的半径。通过把推荐的方法应用到3个已知实例(古巴铬铁矿异常,Moburn矿体和Louga异常),评估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潜力。  相似文献   
177.
盆地基底是制约盆地形成演化与构造变形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盆地基底是剖析盆地构造特征的重要途径。塔里木盆地北部处于负磁异常区,推测其基底为变质沉积岩。本文对这一推断利用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吐格尔明背斜核部出露的元古宙片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片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集中在(775.3±5.8)Ma~(787.1±6.8)Ma,表明它们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代表约800 Ma发生的晋宁运动,这一构造事件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基底。片岩SiO2含量大于70%,长英质组分含量高,Al2O3、K2O富集;稀土元素总量(ΣREE)平均为166×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微右倾型,具有弱的负Eu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Ti等具有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具有正异常。通过原岩恢复,判断该变质岩是一套由石英砂岩类变质形成的副变质岩。这与塔北航磁负异常特征吻合,这种性质的基底强度较小,在后期表现出构造沉降幅度大与构造变形强烈。  相似文献   
178.
扬子地块西侧米仓山基底卷入式冲断带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不同的构造样式,其结构的精细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解析技术对于这一特殊的基底背斜进行了研究。通过3条大型综合剖面的建立,本文对该巨型背斜的形成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索性的解决米仓山背斜所卷入层序、层序的分布和彼此的接触关系问题;解决控制褶皱形成的断层分布、卷入深度、几何特点和彼此的交接关系问题;解决变形分析的构造样式问题和褶皱形成的平衡恢复问题。  相似文献   
179.
红树植物是生长于沿海滩涂上的一群植物,由多种的红树树种、林缘植物和植物群落组成,素有海上森林之称。它生长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发达根系和胎生幼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以及为各种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另外,大量红树凋落物所转化的有机物质为浮游生物、鱼、虾、蟹等提供了丰富饵料,形成并维持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1]。对红树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将有助于红树植物生态系统研究和促进红树植物的保护、繁殖和再生产,也将为挖掘和开发利用红树植物资源提供依据。世界上拥有红树植物84种,其…  相似文献   
180.
塔里木盆地新疆喀什以西部分是西南天山和帕米尔两大对冲构造系统的会聚带,关于两者变形前缘和分界的确切位置存在不同认识.在乌恰县以南的玛依卡克盆地南缘,清晰可见属于帕米尔构造带、向N或NNE逆冲的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FT).最近野外调查在盆地北部发现了西南天山前缘的最新变形带:向南逆冲的乌拉根背斜南翼断层.断层总体近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