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海洋桡足类氨基酸组成及与饵料和光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与总氨基酸不成正比。各海区不同植食性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海区浮游植物氨基酸的组成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在0.85以上。桡足类胱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与采样站海水1%光衰减深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8091nx 0.131,R^2=0.6427,n=13;随海水1%光衰减深度的增加,胱氨酸的含量以对数形式递增。桡足类氨基酸与UV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花笼亚目(Verrucomorpha)是蔓足类中较独特的一个类群,它的左右两侧売板不对称,一侧背板及楯板与壁板愈合而不能活动。它们一般栖息于深度超过100米的较深水域,固着于岩石、泥块、贝壳、海胆棘、海绵骨针或其他物体上,分布范围较广。这类动物一般不易采到,在我国过去尚未见报道。本文是我国海区花笼类第一篇研究报告。搞清它们的种类对分析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1975-1981年东海大陆架调查和1959-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采集的底栖动物标本。由于深海调査采集不够,标本数量不多,共发现6种,分隶于花笼科 Family Verrucidae 花笼属 Genus Verruca 的4个亚属,皆为我国首次记录。该6种栖息的水深从110米到2150米,其中驼背花笼 Verruca( Altiverruca) gibbosa为世界各大洋的广布种;雕板花笼 Verruca(Metaverruca) sculpta为分布于三大洋的环热带种;其余4种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种。  相似文献   
43.
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 Ⅱ.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黄、东海的浮游性剑水蚤和猛水蚤,迄今研究得还比较少。1937年Mori记录过东海的31种。1949-1956年Chiba记录过黄、东海分布的13种。1955年郑重曾引用过张松踪和方金钊鉴定的在厦门采得的4种(未发表)。1956年沈嘉瑞与白雪娥报导过烟台鲐鱼产卵场的4种。1965年郑重等报导福建沿海的16种。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除同物异名外,在这一海区内,共记载过46种。 本文为黄、东海的浮游桡足类研究的第二部分,使用的是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所调查的材料。文中共记述66种,分隶于2目、8科、12属,其中有34种是前人已记载过的,其余32种为本海区的首次记录。由于调查范围所限,我们还缺少Mori(1937)所报导的Oithona robusta、Copilia recta等种,以后还需作补充调查。 在这一工作中,承沈嘉瑞教授校阅文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谨致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4.
张武昌  王荣  王克 《海洋科学》2002,26(9):20-21
近年来 ,微型浮游动物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自由生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是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 ,本文报道1997年7月一航次中莱州湾自由生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的分布 。1材料和方法本文的采样于1997年7月19~24日搭乘“海监11”船完成 ,调查站位如图1(A)所示 ,调查海区平均水深17m。在每一站位用CTD测量水体的温度和盐度。用荧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a浓度。在各站位采表层水1dm3装入塑料样品瓶中 ,加Lugol's溶液至2 %浓度固定水样。样品在一个月内分析完毕。分析时 ,样品被逐级浓缩至100cm3左…  相似文献   
45.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王荣  张鸿雁  王克  左涛 《海洋与湖沼》2002,33(5):453-460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 2 4 .89、1 0 .83和 1 9.5 4mgC/(m3·a) ,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 1 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 ,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 ,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 ,从 4月到 1 0月 ,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 ;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 ,仅 6月和 7月。另外 ,在粒度上 ,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 (按体积计 ) ,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 ,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福建三沙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沙浮桡桡足类可分为3种生态类群,在种数和个体密度上均以近岸类群为主。桡足类个体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低谷出现于冬季2月,。  相似文献   
47.
胶州湾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丰度与生物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张武昌  王荣 《海洋与湖沼》2001,32(3):280-287
1997年9月,12月,1998年2月,4月,8月,11月以及1999年2月和5大以胶州湾采集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样品,样品用Lugol‘s试剂固定(最后浓度1%),用显微镜计数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丰度,并计算总生物量(表层生物量和水体生物量)。桡足类幼虫,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的最大丰度分别为850ind/L(1998年8月),21300ind/L(1998年8月)和172ind/L(1999年5),表层的总丰度为10-22630ind/L,平均分布湾内比湾外多,表层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的总生物量为0.10-380.27ugC/L,水体的生物量为0.20-1426.02mgC/m^2.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于2003年5月5日至6日对台湾北部近岸海域,具有地区特征的5个测站进行浮游动物数量、组成等调查研究.结果共发现22大类浮游动物,桡足类为此次调查的主要优势大类,约占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的42.57%,其次为桡足幼体(copepodids)。占27.38%,两者在各测站的出现率皆高达100%.根据浮游动物丰度比较、群聚分析与水文状况,可将东北3个测站与西北2个测站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其中,西北部测站可能因沿岸溪流大量有机物的注入,有利浮游动物增生,因此丰度较高,但5个测站的浮游动物多样性皆不高,与台湾其它沿岸海域研究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49.
东海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徐兆礼 《海洋与湖沼》2006,37(2):97-104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其丰度和优势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夏季东海北部近海丛生指标I为1·34外,冬、春和夏3季I均为负值,秋季I值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与20年前结果相比,东海精致真刺水蚤优势度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和暖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东海精致真刺水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0.
桡足类大颚齿缘与摄食机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小衍  郑重 《海洋与湖沼》1989,20(4):308-313
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揭示了13种常见桡足类大颚齿缘的形态特征,表明食性不同的种类在齿式、齿数及齿形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并发现同一食性的种类具有两种不同的颚齿构造,因而推测它们有着不同的咀嚼机制。SEM图片还揭示了一些在光镜下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如小孔及刺毛等。这些细微结构的发现有助于当前关于桡足类摄食机制的讨论。此外,计算结果证实了肉食性种类的齿缘指数(EI)远大于草食性桡足类;但介于二者之间的杂食性类群,其EI值变动幅度大于Itoh指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