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81.
车西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半地堑充填、断块强烈活动、断块活动复杂化、埋深加大四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一方面,构造活动为沉积物质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和生烃条件,形成了大量的铲式构造样式,改善了扇体的储集物性,断层活动强弱的周期性变化也形成了多套生储盖体系。另一方面,断层活动形成了大量断块、逆牵引等有利圈闭条件,断裂活动强弱变化,使得断裂开启和闭合,为油气运移与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2.
欧洲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阿尔卑斯地区海相沉积和英国设得兰地区陆相沉积的波痕构造时建立了一系列的数学表达式。本文利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大王北洼陷沙河街二段砂岩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特殊沉积环境下的砂岩的波痕物理参数呈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深度;结合粒度分析认为,砂质颗粒在水体中主要作跳跃运动,其次是跳跃运动与悬浮运动的转换运动,部分质点作悬浮运动,反映了水体浅、能量较高。计算结果与实际观察较吻合。  相似文献   
183.
东濮凹陷孟岗集洼陷深层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岗集洼陷目的层理深大,对其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的认识程度较低,是东濮凹陷勘探程度最低的地区,近两年,濮深8,濮深6两口深探井的实施,为客观地认识,评价洼陷深层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章从基本的石油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对阵岗集 勘探前主进行了评价,以期为探探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并以深层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4.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陆丰22洼为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为了明确这种洼陷的结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残余地层厚度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洼陷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22洼西斜坡和东次洼在古近纪受到3期强烈的岩浆底辟作用,其中以文昌组四段活动最活跃。岩浆底辟对洼陷结构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岩浆底辟破坏了洼陷原始构造样式,引起边界断裂弯曲变形甚至错断,在平面上分带展布;二是岩浆隆升导致地层强烈翘倾,缓坡地层大幅抬升遭受强烈剥蚀;三是岩浆底辟产生次级凸起,影响了沉积中心的位置、规模和演化,致使陆丰22洼表现出复杂的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岩浆底辟强烈的西斜坡和东次洼经历了断陷和坳断演化阶段,岩浆底辟较弱的西次洼、洼中隆和东斜坡则经历了完整的断陷、坳断和坳陷3个演化阶段,各构造单元具有平面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85.
渤南洼陷中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采用地质分析、实验测试、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沙四上—沙三下亚段含油气系统.结果表明:沙四上—沙三下亚段含油气系统是渤南洼陷含油气系统的主体构成部分,沙三下亚段生成的烃类主要发生垂向运移,在洼陷中心及断阶带的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聚集;沙四上亚段生成的烃类侧向运移更为明显,在断阶...  相似文献   
186.
临南洼陷岩性油藏成藏动力与含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临南洼陷岩性油藏的成藏动力,评价砂体的含油性,通过对测井资料和典型油藏解剖,从等效排烃压力、围岩剩余压力及成藏指数、砂体充满度等方面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因其被烃源岩包围且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成藏动力最大,成藏条件最好,砂体充满度最高;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具有优质资源储配置及有利的输导体系,成藏动力大,砂体充满度较高;构造岩性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变化较大,造成成藏动力及含油性变化大,砂体充满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7.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兴洼陷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储集砂体的分布,尤其是能够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是油气勘探的关键.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浊积扇、辫状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三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其中浊积扇扇体是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砂体.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地层位置分析,发现MSC8、MSC7、MSC6、MSC5、MSC2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是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层段,浊积扇砂体发育,且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平面上,MSC8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青断层东南侧的狭长区域内,MSC5、MSC6、MSC7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在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综合上述分析,预测了坡折带下部洼陷区、高青断裂下降盘和高24-高27井间区域3个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8.
丽西洼陷的储层品质是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分析丽西洼陷缓坡带新的勘探层系-中-下古新统的有效储层发育问题,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SEM)分析、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研究了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的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成岩演化具有南北差异性,总体上现今南部演化程度高于北部。在斜坡的主体部位(斜坡中带),南部中-下古新统可进入中成岩B期,而北部中-下古新统总体处于中成岩A期。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原生粒间孔隙保存的2大关键要素为刚性颗粒含量和浅埋藏时碳酸盐沉淀;影响次生溶蚀孔形成的2大关键要素为地表酸性水、幔源二氧化碳和烃源岩演化排出的酸等形成的3类酸性环境,以及岩石早-中期碳酸盐含量和长石含量。  相似文献   
189.
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整体水深超过1 500 m,属极低勘探程度区域,钻井发现的油气显示证实了该区存在烃源岩。地震资料揭示古近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沉积厚度及面积均较大。珠四坳陷作为南海北部向超深水迈进的油气勘探新区,其各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亟待剖析。在珠江口盆地6种断陷形成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采集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将珠四坳陷划分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间韧性流变型、大西洋富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岩浆底侵型、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先存拼合型3类断陷结构。运用2Dmove软件及去压实技术恢复各个洼陷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结合大量地震剖面深入研究了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断陷结构下烃源岩发育背景的差异,以此认为荔湾、鹤山凹陷烃源岩发育条件优越,可作为南海北部超深水地区的重要勘探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