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2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770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404篇
地质学   1304篇
海洋学   97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报道了1990年在平湖对虾养殖场用几种药物治疗聚缩虫病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新洁尔灭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2.
通过向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培养液中添加"轮虫克星Ⅰ号",进行以杀除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药物能有效杀灭藻液中的褶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的死亡时间、死亡率以及杀灭轮虫后螺旋藻的恢复情况与药物的浓度有关;在试验范围内既能杀灭轮虫、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又较小的最佳药物质量分数为1.25%.  相似文献   
53.
程兆第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4):335-337
硅藻门沟纹藻属在我国是1个新记录的属。核属最先由Kolbe(1954)在西太平洋赤道区(2°52'S,89°50'W,水深3225m)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1种,订名L.petterssonii。之后,又在1955年从大西洋(0°7'N,19°12'e;0°8′N,16°19′E)和太平洋(6°44′N,129°28′W;2°52′S,89°5′W)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另1种,订名L.hustedt  相似文献   
54.
藤壶属(Genus Balanus)是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藤壶科(Family Balanidae)中最大的一属,它在有害海洋附着生物中是主要组成成分。许多种附着于船底、水下设施或建筑物上,致使船舰燃料消耗增加,航速减低,降低浮标浮力,缩小管道通路,侵占某些水产养殖对象的有效附着面,污损养殖架筏和绳索,加快水下金属的腐蚀等,对海防、海运交通、工业和渔业常造成一定危害,同人类的关系颇为密切。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附着生物防除工作的进展,对于种类的确切鉴定和生物学及生态学资料需要日益增多,只有在搞清种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种的生物学和生态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进行防除工作。 中国近海的藤壶属,国内外仅有一些零星记载,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报告。我们早在五十年代,就注意到我国沿海常见的一些主要附着生物,特别是当时作为“布纹藤壶” Balanus Amphitrite communis Darwin(=B.reticulatus Utinomi)和“克氏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krügeri Nilsson-Cantell(=B.uliginosus Utinomi)描记的两个类型,无论在栖息环境、繁殖习性或幼虫形态上都有显著差异,因而怀疑它们不是一个种内的亚种,而应属于不同的种。为了解决上述和类似的问题,给生态和防除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基本资料,我们对藤壶亚目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鉴定31种和亚种,分隶于7个亚属,其中有6新种,有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种名录见190页)。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5.
作者于1986年5月在四川省渠县渠江(属嘉陵江水系)采得小形蠕虫一种。运用Gussev氏的标准及林慕恩氏修订方法分类的研究表明,寄生于任氏华鲮鳃上的这种小形蠕虫系单殖类指环科多基虫属一新种,定名为华鲮多基虫Dogielius sinilabe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重庆师范学院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56.
1984-1985年,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调查船,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考察时,用底栖生物拖网采获了许多水螅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其中有辫螅属(桧叶螅科)的一个种,形态特异,与该属的已知种均不相同,确认为新种。  相似文献   
57.
张立新  范晓 《海洋科学》2002,26(11):18-22
海洋苔藓虫属真体腔动物 ,是海洋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之一 ,种类多 ,分布广 ,常常形成群体 ,密布在岩壁、鱼网、船底、浮标等物体上 ,在海洋污损生物中的出现频率很大。世界上现有苔藓虫5000多种 ,中国海估计有700多种。其中 ,总合草苔虫(BugulaneritinaLinnaeus,又称多室草苔虫)除南北极外 ,广泛地生息在世界各个海域中 ,该群体为紫褐色或褐色 ,幼年时呈扇形 ,老熟后似草丛 ,常常长到10cm以上 ,每只有个虫两列 ,交互排列。1982年 ,美国亚里桑那州立大学Pettit研究小组成功地从采集于加里福尼…  相似文献   
58.
北黄海菲律宾蛤仔帕金虫流行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0年7-11月,对我国北黄海沿岸滩涂增养殖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大规模死亡进行了研究,并对病害暴发与温度、盐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利用FTM培养和组织切片方法对病害流行海域的菲律宾蛤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蛤仔体内寄生了大量病原帕金虫Perkinsus sp,感染率为20%-100%,感染强度为3-3 565 936cell/ind或2-1 670 615cell/g组织.感染强度与蛤仔大小有关,个体越小,感染程度越轻.经感染试验,进一步确定了帕金虫大量繁殖是引起蛤仔大规模死亡的原因.病害始于7月下旬,止于10月下旬;最初暴发于庄河栗子房海域,尔后逐渐向东西两侧海域蔓延.病害暴发时机主要受温度影响,高于20℃易于暴发帕金虫病害;流行范围主要受盐度影响,盐度为20-32海域适宜帕金虫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59.
60.
于1987年4—5月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采集环节动物多毛类样品,经鉴定表明,系多齿鳞虫科1新属,定为新多齿鳞虫属Neopolyodontes,模式种为秀丽新多齿鳞虫Neopolyodontes lepidus gen.sp.nov.,以及新斑鳞虫属Neopanthalis的1新种,命为刺须新斑鳞虫Neopanthalis muricatus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