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342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41.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42.
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诸城市白垩纪现之一,就是在该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的上白垩统地层是在北美以外首次发现角龙科恐龙化石。经中国科学2010年描述并命名其中一新属种:诸城中国角龙(Sinoc特征:中型素食恐龙。体长6~7 m,躯干及四肢粗头前部有一超过30 cm的粗壮角;在头后缘有超过10分类: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相似文献   
643.
本文记述了一类新发现于贵州省盘州地区的中三叠世Anisian期乌蒙龙属新种。通过对一具鳍龙类标本进行描述,并与现已知盘县生物群鳍龙类对比后发现,这一新标本的骨骼形态整体特征与乌蒙龙属Wumengosaurus特征基本相似,具有狭长的吻部,显著多于其他鳍龙类的牙齿数量。但标本在细部特征上与乌蒙龙属模式种的纤颌乌蒙龙Wumengosaurus delicatomandibularis Jiang et al,2008有着显著的差异:其间腕骨intermedium呈扁平的圆形,牙齿呈细长的尖锥状,无冠部膨大。且标本与纤颌乌蒙龙Wumengosaurus delicatomandibularis Jiang et al,2008在掌骨、跖骨形态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征。现依据该标本特征建立乌蒙龙属新种圆腕乌蒙龙Wumengosaurus rotundicarpus,spnov 。  相似文献   
644.
姬书安  陈晓云 《地质学报》2018,92(4):629-637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产有丰富的龟类化石,本文记述了鄂托克旗查布一带泾川组的一件龟类背甲,其近六边形的第3椎盾宽为长的2倍且其前侧缘长约为后侧缘长的1.7倍、第8对肋板在中线处相接、第1上臀板宽大、侧棘发达等组合特征,表明其不同于中国龟属Sinemys的已知种,被命名为查布中国龟(新种)Sinemys chabuensis sp.nov.。龟类在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中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志丹群泾川组和罗汉洞组中各发现至少2个种的龟类,它们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为研究中国龟类(sinemydids)的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45.
藻类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泥炭地藻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特征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表层泥炭藓为试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附生硅质藻类遗存形态特征,发现大量硅藻壳体和金藻孢囊,还有少量金藻鳞片。这些金藻鳞片总体呈两头略尖的椭圆形,由圆顶、盾、V形肋、凸缘、刚毛等部分组成。鳞片长度范围在4~5μm,宽度范围在2~3μm。经比对前人研究,这些金藻鳞片属于金藻纲金胞藻目鱼鳞藻属(mallomonas)。金藻鳞片由于其硅质成分易于保存、分类特征明显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是湿地环境监测和古环境重建的有效生物指标。目前我国金藻鳞片相关报道很少,需加强金藻鳞片分类学及生态属性调查,深入了解湿地藻类生物多样性,并为湿地环境评估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46.
2016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线鳍鲆属Taeniopsetta Gilbert, 1905的眼斑线鳍鲆Taeniopsetta ocellata(Günther, 1880), 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 这是该属和种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的报道。线鳍鲆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长卵圆形; 双眼位于头左侧; 口小; 有眼侧和无眼侧均有1行小尖牙; 鳞细小, 仅体左侧有1条侧线; 雄鱼有1枚强吻棘和2或3枚眼棘, 雌鱼吻棘和眼棘很钝或无; 无眼侧腹鳍始于有眼侧第2根腹鳍鳍条基部右侧; 腹鳍基较短; 背鳍和臀鳍的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眼斑线鳍鲆的主要形态特征为: 两侧胸鳍不等长; 雄鱼背鳍的第13~17根鳍条及臀鳍的第1~6根鳍条延长成丝状; 体左侧背腹缘分别有2~4个不规则的“V”形或半圆形中空黑色斑块, 斑块内部具一黄色圆斑。  相似文献   
647.
海洋绿藻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 又名海葡萄)因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而备受关注, 光照和温度变化均会改变长茎葡萄蕨藻生理代谢, 最终影响其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文章比较研究不同生长光强下(40、80、120和160 µmol·photons·m-2·s-1)长茎葡萄蕨藻不同部位, 即直立枝和匍匐枝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以及其对升温(+3℃、+6℃和+9℃)的响应。结果显示, 光强由40升至120µmol·photons·m-2·s-1时对长茎葡萄蕨藻相对生长率(RGR)的影响不显著, 但是光强升至160µmol·photons·m-2·s-1时可使RGR降低49%。弱光下(40µmol·photons·m-2·s-1)直立枝的叶绿素(Chl a)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为匍匐枝的1.52和1.49倍; 直立枝的Chl a和Car含量随生长光强升高而降低, 匍匐枝随光强升高而升高, 二者蛋白含量则均随光强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弱光下直立枝的净光合放氧速率(Pn)和呼吸速率(Rd)分别为匍匐枝的2倍和70%, 但是二者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显著。光强升高提高直立枝和匍匐枝的PnRd, 但对二者FV/FM的影响不显著。同时, 弱光下直立枝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匍匐枝低20%, 二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差异不显著; 光强升高提高直立枝和匍匐枝的SOD活性, 降低CAT活性。研究还发现, 直立枝和匍匐枝的Pn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但前者的降低程度即光合速率随升温的变化率随光强升高而降低, 后者的则随光强升高而升高, 可见温度升高在弱光下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的负面影响更大, 在强光下则对匍匐枝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48.
本研究报道了在福建省晋江和厦门近海采集到的新记录种——中国鱚,将其分布区向南延伸至福建省沿海,并对采集到的中国鱚进行形态特征的重新描述,及扩增其DNA条形码.中国鱚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第一背鳍鳍膜具不规则的、呈弥散状的黑色斑点,由前往后逐渐稀疏;第二背鳍沿鳍条具3~4行规则的黑色斑点;侧线上鳞数为6~7;脊椎骨数为37~39.结合Gen Bank中鱚属鱼类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采集到的中国鱚与中国鱚模式种聚类到一起,并与其余种类明显分开,在遗传距离和氨基酸水平上与其他种类产生了明显地分化,进一步证明了DNA条形码能高效快速的鉴别鱚属鱼类.本研究为鱚属鱼类分类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中国鱚主要分布在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河口区,南至韩国光阳沿海,北至中国福建省沿海,数量较少并不能形成渔汛.  相似文献   
649.
黄海北部两种蛾螺(腹足纲,蛾螺科)种名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在系统地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蛾螺属Buccinum标本进行系统整理时,发现产自于黄海北部,在《黄渤海软体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蛾螺,原定名为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和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存在种名误定。通过研究确认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应是朝鲜蛾螺Buccinium koreanum Choe,YoonHabe,1992,而书中所描述的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应是朝鲜蛾螺的一个形态变异标本。文中对朝鲜蛾螺的形态特征、齿舌和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论述,并与水泡蛾螺和尖角蛾螺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650.
云南临沧晚中新世梣属翅果化石及其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梣属植物是北半球古近纪和新近纪化石记录中最具代表性的种属之一。对采自云南临沧晚中新世的一种梣属翅果化石Fraxinus cf.honshuensis进行了鉴定和描述,并通过梣属12个翅果化石种和9个现生种的形态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属翅果形态从始新世直至现代的演化趋势及风力传播作用对翅果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属翅果在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时翅果的风力传播能力最强,传播距离最远,并且与化石记录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地史分布表明,该属植物最初可能通过白令陆桥和北大西洋陆桥由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迁徙,最终传播到亚热带和热带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