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71.
对1979—2012年冬季气温应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并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和欧亚大陆雪盖(SNow Cover,SNC)观测数据,计算出秋季SIC和SNC对气温变化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建立SIC和SNC指数。基于交叉验证方法构建冰雪指数和我国气温的预测模型,定量评估冰雪因子对冬季气温的预测技能。结果表明,在预报技巧范围和评分上,9月SIC和11月SNC指数的综合预报效果优于单个指数的预报效果,高预报技巧区主要位于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该区域平均距平相关系数为0.58,并且优于气候态后报高达18.7%,表明在季节预报系统中考虑冰冻圈的异常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2.
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模拟数据和欧洲宇航局GlobSnow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资料,评估了CMIP6耦合模式对1981~2014年欧亚大陆冬季SWE的模拟能力,并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21世纪欧亚大陆SW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MIP6耦合模式对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能模拟出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的主要分布特征;耦合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及经验正交函数主要模态特征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模式集合能提高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和主要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此外,多模式集合结果对欧亚大陆冬季SWE与降水、气温的关系也有较好的再现能力。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欧亚大陆东北大部分地区的SWE均要高于基准期(1995~2014年),而90°E以西的欧洲大陆SWE基本上呈现减少的特征;21世纪早期,4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积雪变化的差异不大,但21世纪后期积雪变化的幅度差异较大,而且排放越高积雪变化的幅度越大,模式不确定性也越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欧亚大陆冬季未来积雪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布与全球变...  相似文献   
73.
在收集中国福建省、台湾省及菲律宾吕宋岛现有GPS观测成果的基础上,统一归算了欧亚大陆东南缘弧-陆碰撞带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针对该区域超过1 000 km的超长跨度,建立了基于椭球坐标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计算了弧-陆碰撞带GPS应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地壳变形在中国台湾岛最强,菲律宾吕宋次之,中国福建省最弱。菲律宾海板块在中国台湾岛东侧与欧亚大陆被动型大陆边缘的陆缘构造楔强烈碰撞,在台湾岛内通过中央山脉的隆起、逆冲推覆以及西南部地壳的构造逃逸等形式被剧烈消耗。中国台湾地壳变形特征与中国台湾东侧菲律宾海板块的构造形态变化密切相关,而菲律宾吕宋的地壳形变则以菲律宾大断裂及其分支构造的相对滑动为主。  相似文献   
74.
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对EMMWF1979-1993年的网格积雪深度资料深度资料,冬季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及中国冬季气温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中国冬季气温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5.
谢虎 《海洋世界》2014,(10):58-61
<正>我们在地中海周边旅行的第一站,来到了安塔利亚。这座坐落在安塔利亚海湾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土耳其城市,也被旅行者视为通往土耳其蓝色海岸的门户,今天它仍是土耳其著名的度假旅行圣地。因为地中海性气候的影响,这里冬暖夏热,所以颇受来自寒冷国家游客的喜爱,尤其是德国和俄罗斯游客更将安塔利亚视为度假的天堂。是呀,还有什么比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轻薄的泳衣,再纵身跃入大海畅游一番更痛快呢?  相似文献   
76.
本文研究了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1979~2004年期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在年际还是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中国南方东南和西南地区降水都具有反相变化的特征,并分别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和增加趋势.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东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明显减少,降水量在80年代末以后比80年代末之前减少了30%;而西南地区的春季降水则明显增加,80年代末之后的降水量是80年代末之前的两倍.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欧亚大陆西伯利亚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位势高度增强,对流层低层中国东部北风增强,造成中国东部西南风减弱,使得降水在东南地区减少,西南地区增多.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的年代际转型有密切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亚大陆春季积雪明显减少,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变化所伴随的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春季我国东南地区降水减少和西南地区降水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根据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114个数字地震台站12 000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采用面波频散反演方法,对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20°W~160°E,20°S~80°N)的地壳上地幔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成像。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及其周边海域岩石圈厚度由40~60km(大陆裂谷带)增厚至190~220km(克拉通地区),岩石圈速度变化范围为4.30~4.80km/s。直到400km深度,各个板块和地块的横向差异才逐渐减小。克拉通板块及地块的岩石圈巨厚且具有高速特征,软流圈很薄或不存在;显生宙造山带、边缘海等区域岩石圈较薄且速度较低,软流圈发育。海洋板块的显著特征是VS在岩石圈内异常高,而软流圈速度又异常低,有十分尖锐的速度突变。  相似文献   
78.
姚鹏飞 《地球》2014,(4):108-109
金仁香(金城)浙江临海人。大学毕业,深造于西北师大艺术学院油画系,高级美术师,国际中国美术家,新加坡新神州艺术学院院士,新疆石河子大学荣誉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文艺家;新疆兵团文联委员、美协副主席,五师文联主席。师法自然.足迹遍天山南北、全国各地、欧亚大陆,作万幅写生、千件作品;获国家学术奖、国际金奖,  相似文献   
79.
欧亚大陆积雪分布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廷军  钟歆玥 《冰川冻土》2014,36(3):481-490
利用1966-2012年欧亚大陆1152个地面气象台站积雪深度资料,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累计积雪天数和连续积雪天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以连续积雪天数为标准对欧亚大陆季节性积雪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与应用累计积雪天数对积雪区类型的划分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欧亚大陆积雪分布具有显著纬度地带性特征,积雪深度、累计积雪天数和连续积雪天数的大值分布区均位于俄罗斯平原的东北部、科拉半岛、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俄罗斯远东北部大部分区域. 与累计积雪天数划分方法相比,利用连续积雪天数对欧亚大陆季节性积雪分区,在前苏联地区积雪类型分区差异并不显著,但蒙古和中国的稳定积雪区明显缩减,青藏高原无稳定积雪区,中国大部分地区为非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 两种积雪分区划分方法比较结果显示,连续积雪天数划分方法更能体现积雪累积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更符合对稳定积雪和不稳定积雪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80.
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显著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能通过改变陆面参数,以及生地化循环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利用1982-2002年欧亚大陆春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贝加尔湖以西区域(55°-65°N,60°-100°E)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存在显著联系.当春季该区植被指数偏高时,在对流层高层从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至日本北部,以及中国华南和中南半岛上空存在显著的纬向风正异常,中国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以北为显著负异常,异常中心自北向南依次为"正-负-正"分布,说明东亚夏季200 hPa西风急流轴偏南;相应的在对流层中层15°-25°N地区西风偏强,伴随偏强上升气流,而在25°-42°N地区西风偏弱,并且在32°N附近存在显著下沉气流;在对流层低层,中国江淮流域以北、华北及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存在明显的反气旋型风场异常,而华南存在东北风异常.这种环流特征说明东亚夏季风偏弱,雨带偏南,并且使得中国华南降水偏多,华南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同时中国东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温度偏低,而中国北方以及江淮流域温度偏高.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风的显著关系为东亚夏季风预测提供了有用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