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850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2246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3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与晚第三纪的气候事件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粘土序列由7个古土壤组合和与之相间的红色黄土组合组成,它们是建议的地层划 分和对比的一级单位。系统的古地磁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开始的年龄约为7.2MaB.P.,它标志着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开始,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风尘沉积速率与夏季风强度在长时间尺度上的耦合揭示了它们与青藏高原高度的共同联系,也意味着青藏高原可能经历了多次隆升和夷平过程;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是2.6~2.8MaB.P.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建立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2.
黄土高原黄土和红粘土~(10)Be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充分认识元素和同位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运用元素和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前提。对来自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样品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量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各种化学淋溶实验表明:10Be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粉尘沉积物粘粒矿物的表面,部分已结合进自生的粘土矿物中;在粉尘沉积物风化过程中10BC与9Be和Al的活动性相似,基本没有发生迁移,其原因是连续沉积的粉尘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阻止了10Be的解吸附和淋滤;沉积和风化作用导致了10Be浓度与化学指标在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剖面中的协同变化。  相似文献   
993.
六盘山东麓朝那剖面红粘土-年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之下的红粘土的年代和形成可为六盘山隆起、鄂尔多斯夷平面解 体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事件提供重要证据。六盘山东麓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年代地层学表明:朝那红粘土开始堆积于8.1MaB.P.,是目前黄土高原上发现的最老的红粘土。8.1MaB.P.前后一次强烈构造运动使得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相对下沉地区接受红粘土沉积,六盘山地区开始隆起,这可能与青藏高原强烈的构造抬升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认广西红粘土的胀缩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秋鸾 《广西地质》2000,13(3):75-77
文章从由碳酸盐岩深余堆积形成的红粘土引起产生的地裂、房裂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入手,以大量的实验资料为基础,指出广西红粘土的胶粒含量,可塑性指标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强的亲水性,自由膨胀率接近或等于27%。论述了红粘土液限和逆限值在塑性图上的分布规律与一般膨胀土的分布规律相吻合,这种粘土应属于弱至中等级膨胀性粘土,并以收缩变表为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95.
伊利石: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粘土矿物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敏  寇晓威 《世界地质》2000,19(4):346-349
伊利石是一种富钾、高铝的层状含水硅酸盐矿物,是近几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新型粘土矿物材料。不同品种的伊利石可分别用作陶瓷制品的原材料,造纸用涂布粒等。经改性后的活性伊利石粉可作为橡塑制品的填充料。以优质伊利石为原料制取钾肥,同时还可获得4A沸石、净水剂等多种副产品。伊利石的深层次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996.
羟基铝镍多孔粘土材料的表面酸性及其孔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羟基铝镍聚合物引入蒙脱石层间,制备多孔粘土材料,利用XRD、IR及非水溶液滴定法研究了制备方法及条件变化对材料表面酸性及孔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及Al/Ni、(Al Ni)/土、老化温度等条件对表面酸性及孔容均有影响,材料在40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7.
起始水力梯度对饱和黏土一维固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考虑起始水力梯度的非Darcy渗流方程,修正了Terzaghi饱和黏土一维固结理论,给出了相应的有限差分格式,并据此探讨了起始水力梯度对渗流前锋、孔隙水压力和土层固结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如果起始水力梯度大于0,离排水面较远土层的渗流就存在滞后现象,这样土层的固结要慢于Terzaghi固结理论。此时土层的最终平均固结度小于1,这可归结为土层中存在一定的残余孔隙水压力无法完全消散的缘故。  相似文献   
998.
张光永  王靖涛  卫军  徐辉 《岩土力学》2007,28(6):1250-1254
超载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处理效果可以从工后沉降(后续变形)得到反映,而工后沉降与超载预压的超载比及卸载时地基达到的平均固结度有关。对于超载卸除前地基应达到的平均固结度(即卸载控制问题),目前还缺乏简单有效的计算模型。从超载预压的原理出发,基于 曲线,提出了考虑土体骨架非线性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二元件固结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固结微分方程,并用差分法进行了求解,与传统卸载控制理论相比显示出了较理想的结果。同时,基于该模型讨论了渗透系数和土骨架的弹塑性应变的比例对卸载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取样扰动对固结系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永锋  刘松玉  季署月 《岩土力学》2007,28(12):2687-2690
在软土工程中,地基土的固结系数是重要参数。目前固结系数的选取主要根据室内固结试验得到的沉降与时间曲线得到。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室内试验获得的固结系数远低于现场资料反演得到的固结系数,取样扰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Hong & Onitsuka的扰动度定义,推导了取样扰动对固结系数的影响,并引用了大量的试样数据验证了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00.
胡海军  魏丽敏  冷伍明 《岩土力学》2007,28(12):2698-2704
在岩土工程界,强度指标的测定和选取存在着不统一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强度试验的划分;(2)不排水强度的测试;(3)加载工程强度指标的选取;(4)卸载工程强度指标的选取。针对上述问题,指出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宜称为天然固结不排水。讨论和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地基天然强度测试方法。对国内的改进有效应力法和有效固结应力法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二者均低估了现场固结不排水强度。建立了采用各向等压固结试验模拟现场K0固结时的等效围压计算公式及等效于CK0U试验的有效固结应力法强度增长公式。分析了国外的不排水有效应力法、QRS法和不排水强度分析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指出不排水强度分析法所采用的SHANSEP试验方法能合理考虑分期施工过程中地基土的强度增长,适合在国内采用并对国内常用的加载-卸载-加载方式获取卸载强度指标的适用情况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