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锡的成矿与花岗岩有着密切关系。为深入了解不同的岩浆组成及流体变化对锡分配行为的影响,以不同化学组成的凝胶和不同的流体分别作为初始固液相,进行了锡在流体与花岗质熔体间的分配行为实验研究。实验温度为850℃,压力为100 MPa。结果显示,当液相为0.1 mol/L的HCl时,熔体组成的变化对锡的分配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锡在流熔体间的分配系数DSn随熔体中碱质(Na2O K2O)含量、钠钾(Na/K)和碱铝(AlK/Al)摩尔比的增加而减小;在固相(富钾过碱质熔体)不变的前提下,DSn随流体相中H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流体相中HF及K 、Na 浓度的改变对DSn影响不大;流体Cl-浓度和酸度升高有利于锡分配进入流体相。  相似文献   
32.
以下几个基本事实使橄榄石的相容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在探讨地幔组成与地幔过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大于50%的上地幔是由橄榄石组成的,因此幔源岩浆一般被认为生成于与橄榄石平衡的环境;(2)橄榄石是玄武岩中的常见矿物,是玄武质岩浆中最早结晶的矿物,因此最有可能记录原始岩浆的相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3)橄榄石几乎不含不相容元素,但相容元素(Ni、Mn、Co、Ca、Al、Cr)含量较高,一般在100×10-6~5000×10-6之间,分析条件容易满足;(4)原始岩浆的不相容元素含量容易受到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而相容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源区岩性(橄榄石、辉石的含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胶东金成矿区郭家岭岩体中熔融包裹体、含石盐子晶包裹体、CO2三相包裹体和H2O两相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表明,该岩体在岩浆结晶晚期发生过高盐度流体与硅酸盐熔体的不混熔过程。根据熔融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均一过程的时间,利用相应公式,计算出郭家岭岩体包裹体熔体的粘度和含水量,认为该岩体是从一种高温高粘度的岩浆中结晶成岩的。  相似文献   
34.
《地球化学》1998,27(3):205-217
  相似文献   
35.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中流体—熔体—岩石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流体对俯冲板块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与岛弧岩浆活动有着直接联系,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俯冲板片将发生高压到超高榴辉岩相转变,大量的水将通过含水矿物的消失反应释放出来,这些流体可引起上覆岩圈大规模水化,并促进地幔楔状体的部分熔融,同时,通过流体的向上迁移可将某些组分带入上覆岩石圈板块,并改变其总体组成,许多含水矿物,同变质脉体,高压自形晶体组成的布丁,原生液态包裹体和  相似文献   
36.
郭家岭岩体矿物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芹 《山东地质》1998,14(2):52-57
  相似文献   
37.
徐义刚 《地学前缘》1998,5(A08):76-85
根据实验岩石学,幔源岩石的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模拟等,评述了上地幔熔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指出熔体-岩石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制约了岩石圈地幔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地幔不均一性的形成及演化,而且也会最终控制各种构造环境下喷出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深部岩浆的分离机制。  相似文献   
38.
上地幔熔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大陆地幔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实验岩石学、幔源岩石的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模拟等,评述了上地幔熔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指出熔体岩石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制约了岩石圈地幔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地幔不均一性的形成及演化,而且也会最终控制各种构造环境下喷出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深部岩浆的分离机制。  相似文献   
39.
4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南极半岛东北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 Corg)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值高于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δ13 Corg的变化说明该海域有机碳来源呈海洋水生生物来源和陆源混合的特征。正构烷烃的峰型分布、主峰碳、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甾烷组合和藿烷组合证实研究区西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其陆源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南极半岛和南舍得兰群岛;研究区东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偏以海源为主,且以低等浮游生物、藻类及细菌生物等海源输入为主。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奇偶优势指数(Odd-even Predominance,OEP)和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比值显示研究区D1-7站位和D5-9沉积物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D5-2和D2-4站位的有机质演化程度低,其他站位介于中间状态。饱和烃中姥鲛烷、植烷及其比值(Pr/Ph)等组合显示研究区西部以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为主,其可能是受高温低盐别林斯高晋海水流和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所致;研究区东部以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为主,可能是受低温高盐的威德尔底层水(WSBW)和威德尔海深层水(WSDW)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