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探矿工程》2011,(3):16-16
国土资源网消息 山东煤田地质一队施工的河北唐山开平向斜核部普查区ZK9-1号钻孔日前终孔,孔深1950.68m,创造了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单孔最深记录。  相似文献   
52.
陕西圣人桥附近,复杂多样的褶皱出现在平缓的地台盖层之中。对其成因,争议颇多,或认为推覆作用所致,或认为受断裂作用控制。笔者通过详细研究,认为这些复杂褶皱是一种水底重力滑塌构造。据此,还提出了重力滑动构造新的分类,即重力蠕滑;重力滑塌以及重力滑碎等三类。  相似文献   
53.
聚龙山向斜三叠系含水层经历了多期次岩溶综合作用, 其岩溶发育演化规律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分析地下水流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比较法, 结合研究区三叠系含水层水化学、同位素、钻孔等资料, 对聚龙山向斜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进行了探讨, 进而恢复了地下水流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震旦纪-中三叠世, 研究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垂向上的升降, 沉积的海相地层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不具备岩溶发育条件, 主要在二叠系茅口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顶面形成古岩溶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聚龙山向斜以缓慢隆升为主, 在荆当凹陷的湖盆中相继沉积陆源碎屑, 由于广泛覆盖在碳酸盐岩之上的三叠系巴东组碎屑岩刚接受剥蚀, 导致该时期主要表现为位于水下的埋藏型岩溶。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燕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促使研究区形成EW-NW向褶皱、断裂及裂隙, 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部分碳酸盐岩裸露, 岩溶开始发育, 这时期地表水和地下水向荆当凹陷汇集。晚白垩世-古近纪, 随着江汉断陷盆地形成, 盖层巴东组碎屑岩剥蚀线逐渐向南退却, 岩溶发育进一步加强, 产生的老岩溶水系和部分地下水向最低基准面江陵断陷排泄。新近纪以来, 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快速抬升使岩溶不断向深部发育, 形成五级岩溶台面和多级地下水流系统, 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排泄至长江。地下水流场具有山区到凹陷-断陷盆地-长江的多级次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54.
沈淑鑫  贾东  曾庆  谢忱  资金平  张勇  胡晶 《地质通报》2018,37(5):840-852
为确定龙门山北段唐王寨-仰天窝向斜内发育的NE向辉绿岩脉的侵位时代、构造背景,探讨其是否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相关,对向斜内麻柳村处的辉绿岩样品进行了斜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辉绿岩斜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61.1±1.8Ma;属于高钛型拉斑玄武岩,高铝(13.39%~14.02%)、高铁(13.88%~14.67%)、低镁(4.43%~4.5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Nb/La=0.84~0.85、Th/Ta=2.40~2.45、Ta/Hf0.25,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Nb-Ta略微负异常,暗示其可能源于富集型地幔并受到少量陆壳物质混染,形成于大陆板内环境。与峨眉山玄武岩质火成岩对比发现,两者具有高度一致的形成时代及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据此认为,该区辉绿岩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峨眉山玄武质岩浆的活动已经波及至龙门山北段及川西北地区,可能影响了该区的生物环境及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55.
The Ching-dar syncline is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e city of Birjand, in the east of han. The ca. 500 m thick studied section at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syncline contains a sequence of almost continuous shallow- marine limestones that exhibit no major sedimentary breaks or evidence for volcanic activity. Skeletal grains consist of large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green algae whereas non-skeletal grains are mostly peloids and intraclasts. They were deposited on a shallow-marine carbonate ramp. The limestones have undergone extensive diagenetic processes with varying intens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are micritization, cementation, compaction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internal filling and stylolitization.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limestone samples revealed high calcium and low magnesium content. Major and minor element valu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original carbonate mineralogy of these lime- stones. Petrographic evidence and elemental values indicate that calcite was the original carbonate mineral in the limestones of the Ching-dar syncline.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Ching-dar car- bonates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y have stabilized in a meteoric phreatic environment. Variation of Sr/ Ca vs. Mn values suggests that diagenetic alteration occurred in an open geochem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56.
四方山铁矿经历了三期变形。第一期,当太古宙表壳岩形成后,来自东西向挤压作用,地层和矿体(S0)形成近南北向紧密褶皱构造。第二期,来自北西—南东方向挤压作用,使已经变形地层和矿体(S1)又一次变形,形成走向北东—南西叠加褶皱构造,这一期为四方山铁矿主期构造。第三期,来自北—西向和南东向不对称推力作用,使已经历二次变形地层、矿层均形成了S形,使S2又一次变形。  相似文献   
57.
南峪勘探区构造陷落柱较为发育,平均8.2个/km2,其分布格局是矿区中部密集,北西及南东部稀少.向斜轴部、两翼靠近轴部地带以及收缩端浅部的断层破碎带是陷落柱的发育地段.地表平面形态大多为圆形、椭圆形,直径50~330 m,充填物为围岩及上覆岩层.构造陷落柱是造成勘探区煤层破坏的主要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58.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流体在超压作用下以幕式排烃方式发生初次运移,石油在储层中运移要以非达西渗流方式通过变形才能缓慢通过,这种运移必然降低流速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在低部位大量滞留并聚集成连续油藏。这种滞留油藏的产生,可以形成背斜区圈闭含油、斜坡区相对高部位含水、而相对低部位却连续含油的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滞留油藏无需构造和岩性边界圈闭,无需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边界,改变了传统上的圈闭找油模式,拓展了油气藏的概念,形成了低超低渗透储层、非常规、致密油等成藏研究的理论基础。向斜成藏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使油气勘探从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低部位,增大了石油资源量,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为揭示黔北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典型隐伏构造特征,以凤冈区块为例,根据二维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及钻井资料,分析区块富有机质页岩地层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区块整体为自西向东应力推覆作用下形成的复式向斜,背斜狭窄陡峭、向斜宽阔平缓,属于典型的隔挡式褶皱构造;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在背斜区剥蚀严重,在向斜区剥蚀程度小,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绥阳向斜、凤冈向斜有利页岩气开发部位分别为向斜核部、东断块中部,残余隐伏向斜形态特征明显、地层产状平缓、远离通天断层,属于页岩气保存有利区。研究结果对指导凤冈区块页岩气勘探方案部署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0.
桃园铝土矿床位于贵州省务正道地区北部.为产于韩家店组或黄龙组古侵蚀面之上的一水硬铝石沉积型矿床,位于渝南-黔中铝土矿成矿带上.通过对桃园铝土矿区进行勘查研究,推测桃园向斜铝土矿古地理环境为浅水环境,其古地形地貌为南东高,北西低,且底部南北向分布有规模大小不一的岩溶洼地,结合铝土矿在低洼处形成富矿的基本特点,预测矿区向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