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5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1.
黄晓明 《地理教学》2014,(21):60-61
题目(2014江苏卷)图1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注:为行文方便,改变了图序)解析整体上看,该题构思精妙,题干和选项的图文简洁,叙述清晰,而又以图为媒介承载核心知识考点并贯穿始终,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虽直接考点为向斜构造和等高线知识,但藉此可实现对地质作用和地貌的抽样考查,抽丝剥茧,细品其题,外延广阔,深蕴因果。第一步看等高线:等高线闭合及高程状况,可知为丘陵的山峰地貌,山脊特别是山谷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92.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93.
喀麦隆洛比铁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麦隆洛比铁矿床位于喀麦隆克里比地区强烈变质的太古宙变质岩系之中,区域上位于一向斜两背斜褶皱构造的东侧背斜的西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探矿工程及室内资料整理,查明洛比铁矿主矿带长约15 km,宽约400 m,矿体厚度约60 m。主矿体呈一复向斜构造,轴面向西倾斜,脊线北北东向。本文重点对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表...  相似文献   
94.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在向斜区构造单元细分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进行剖析:向斜外缘缓坡区主要发育油水界面相对统一的构造-岩性油藏;向斜过渡陡坡区主要发育上油下水或油水互层的断层-岩性油藏;向斜中心深洼区主要发育油水到置的岩性油藏;油平面上受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制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受沉积演化序列和微相物性差异影响“择层”分布。进而对向斜区油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向斜区成藏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匹配古构造决定南北构造单元油富集差异;②油源断层组成油优势输导通道;③微相物性差异造成高孔渗分流河道砂体为油聚集优质储层;④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构成油富集主要部位。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藏模式;②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间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控藏模式;③向斜过渡陡坡区反向断层遮挡控藏模式;④向斜外缘缓坡区正向构造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95.
石柱复向斜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地层钻遇超压,压力系数为1.75~2.00,且全层段含气.地层中超压形成和保存与盖层封闭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在对超压层段泥岩压实特征以及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欠压实、生烃、构造挤压及其他增压机制在志留系超压形成所起的作用,其中早三叠世至侏罗纪末期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生气作用引起的流体体积膨胀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控因素,生气作用终止后无重要的增压事件发生.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溶解态天然气从地层水中出溶,并聚集于孔喉半径较大的粉砂岩层中.志留系顶部超压顶封层中泥岩和粉砂岩频繁出现互层,因而形成多个含气粉砂岩薄层.垂向上各个气水界面的毛细管作用力具有可叠加性,增强了顶封层对超压的封闭能力,使本区志留系地层中的超压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96.
熊星  王希文  程悦 《江苏地质》2014,38(4):594-598
黔北栗园向斜北段铝土矿是产于早志留世韩家店群(S1Hj)泥页岩或晚石炭世黄龙组(C2h)粗晶灰岩之上的一水硬铝石型沉积型铝土矿床。铝土矿产出层位为晚石炭世大竹园组(C2d)。在阐述该铝土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形成过程中的控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有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地层、成矿物质来源四大控矿条件。鉴于区域内具备相似条件的向斜构造还有多个,如参照该矿床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有望再找到多个中—大型铝土矿床。  相似文献   
97.
杨宽才  田敏  曾石友  蔡记华 《探矿工程》2012,39(Z1):113-116
四川盆地东部非常规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在该区石柱复向斜内,中石化江汉分公司部署的 JX井于自流井组珍珠冲段页岩层成功获得非常规工业气流,又有2口针对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气层的探井,也获得了工业产能。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区自流井组有两套差异性较大的页岩气层,分别是“页包砂”型即页岩层段沉积有条带状砂岩夹层,页岩质地不纯;“页包灰”型即页岩与灰岩呈薄条状交互沉积,页岩质地不纯,实钻气显示均较活跃,具有一定规模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四川盆地龙潭向斜区域地质背景、找矿目的层侏罗系沙溪庙组和遂宁组地层特征、砂岩岩性岩相发育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目的层内灰色砂体发育,黄色砂岩为其蚀变产物。通过对砂岩型铀矿化特征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环境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
屈伟  丁坚平  邹仕孝  曹兴民 《地下水》2009,31(6):131-133
在威宁水文地质调查中,笔者等发现这一地区向斜和背斜转折端有岩溶泉的发育,其走向与褶皱轴线走向一致,对上述现象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层变形逐渐加大,继而形成构造形迹褶皱构造,在其轴部局部应力场作用下,在褶皱转折端产生放射状张裂隙,该类张性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径流和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100.
承德地区土城子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承德地区土城子组的沉积地层,主要保存在两个地区,一处为承德向斜,另一处为古北口断层的南部紧邻断层地区,即分别命名的承德盆地和古北口盆地内。根据其沉积特征,可分两个阶段。土城子组沉积早期阶段,盆地充填自下而上表现为冲积扇、砾质辫状河到曲流河的沉积过程。晚期阶段,承德盆地南部以及古北口盆地内近断层处,皆表现为冲积扇沉积,沉积物较早期地层有明显不同,碳酸盐岩颗粒占据主要成分,并沿剖面向上增加;承德盆地南半部分和古北口盆地内古流向分别为自南向北和自北向南。区域构造和土城子组沉积特征表明,在土城子组沉积晚期阶段,该地区构造环境发生了由伸展到挤压的转变,同时可能使盆地发生了正反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