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1篇
  免费   1817篇
  国内免费   3324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12226篇
海洋学   530篇
综合类   372篇
自然地理   197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91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393篇
  2019年   443篇
  2018年   370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64篇
  2015年   408篇
  2014年   611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498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468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440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419篇
  1997年   420篇
  1996年   398篇
  1995年   370篇
  1994年   340篇
  1993年   349篇
  1992年   416篇
  1991年   304篇
  1990年   241篇
  1989年   223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9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第五届全国油气储层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28~3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等单位协办。  相似文献   
132.
成都洛带上沙溪庙组气藏地层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都洛带沙溪庙组气藏普遍含水,气藏不同位置地层水含量对于天然气的产量及产出时间有很大的影响。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属CaCl2型,具混合水的水化学特征。地层水与天然气共同赋存同一储层中,属于同一压力系统,与天然气伴生产出,无边、底水存在,缺乏有效补给。含水层往往分布于有利的沉积微相一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中,厚度大、物性好的砂体含水特征更为明显。通过对该气藏水水化学特征及气水关系的研究,初步明确了该地层水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3.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等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近日在成都落下帷幕。这是继前九届会议成功举办之后的中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领域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34.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马五_(1+2)气藏储集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信息,考虑沉积、成岩、地貌、生产动态等多因素,在沟槽识别和致密带研究基础上,通过井间干扰、油层压力变化和试井边界响应分析,按照局部、就近原则对靖边气田马五1+2气藏进行了储集单元划分。共划分出111个储集单元,其中独立型69个,复合型42个。这些储集单元的面积多介于10~50km2之间,单个储集单元的井数一般少于6口。在对气藏储层特征综合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流动单元划分思路与流程,并认为关键环节包括古沟槽识别、致密带研究、动静结合确定储集单元等3个方面。储集单元一方面受控于被致密岩相包围的有利成岩相带,宏观上与弱—中等充填泥粉晶白云岩相对应性好;另一方面又受各级古沟槽夹持,在两个一级古沟槽之间往往共生多个储集单元,而这些储集单元边界又严格地受二级或三级沟槽切割控制。  相似文献   
135.
幔源CO_2释出机理、脱气模式及成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幔源CO2如何从地幔岩浆中脱出并进入沉积地层中形成CO2气藏聚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前缘方向。研究表明,地幔深部的碱性玄武岩浆和碱性岩浆才是深部流体和CO2等挥发份大量赋存、渗滤和释出的场所。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和火山通道等是CO2释放和聚集的有利位置,岩浆期后和岩浆衰弱期的热液活动阶段是CO2大量释放和聚集的有利时期。幔源CO2进入沉积盆地中具有3种脱气模式,即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和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CO2的固有物化性质决定其运移相态多样,具有运移和聚集过程同步的特征。只有在满足大量的化学消耗及地层水或原油的溶解和耗散之后才能形成CO2有效聚集。幔源CO2成藏和分布主要受岩浆气源体和气源断裂体系的控制。今后,在超临界CO2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CO2与深大断裂及火山岩的关系、CO2脱气运移机制、CO与常规烃类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6.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为弹性驱动的河流相低效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在开发中普遍见水。根据试采情况将气藏储层分为气层、水层、气水层三类,开展气、水层的测井识别研究。以区内26口井50个射孔层段各层的试油结果作为依据,选出了700个样本点作为判识建模的标本,以声波时差和中子孔隙度等8个原始测井值作为判识变量组合,采用模糊判别分析,建立了各层的判识模型。回判结果表明,模型对气层精度达到97%,水层为89%,气水层为94%。利用未参加建模的出水井射孔段对模型进行验证,判识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模型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37.
新春致辞     
谢学锦 《地质学刊》2008,32(1):I0001-I0001
朋友们:新年好! 2007年对我实在反差太大。我获得了很大的荣誉,也遇到很大的麻烦。我6月18日在西班牙Oviedo接受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颁发的金奖。该奖是颁给在应用地球化学及勘查地球化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自1990年设立以来,连这一次共颁发过3次。这自然是我的莫大荣誉,也是中国化探界的荣誉。  相似文献   
138.
水文和地球化学监测是典型试验场地特征描述和二氧化碳利流监测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试验把二氧化碳注入德克萨斯州北部海湾地区河成三角洲Frio地层的含咸水砂层。注入的二氧化碳在原地形成超临界相,与周围咸水相比超临界相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特征(低密度和粘度),而一些二氧化碳溶解于咸水。典型试验通过1个注入井和1个监测井完成。在两个水井均开展了压力和流速监测;在监测井持续采集地表流体样品和定期采集井下液体样品。在二氧化碳注入之前开展的场地特征描述包括:在抽水试验的同时进行压力瞬变分析,来评估单相流动特征;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水力连通性;确定对应的边界条件以及分析地层范围内的环境条件。此外,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示踪剂试验,有助于评估在单相条件下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动态孔隙率和流径的几何形状。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地球化学采样,能为随后开展的地球化学监测提供基准,并有助于确定注入二氧化碳时使用的最佳示踪剂。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开展水文监测来评估两相流动特征,并协助监测注入的二氧化碳羽流的运动;而通过地球化学采样能够提供二氧化碳和示踪剂到达监测井的直接证据。而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能起到弱酸的作用,可与含水层内多种矿物发生反应,在监测井采集水样时可提供明显的化学信号。单相示踪剂试验和二氧化碳(以及与二氧化碳同时注入的示踪剂)的临界点曲线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固有咸水之间存在两相流动过程:为了有效地把二氧化碳封存于咸水含水层,必须充分了解二氧化碳封存场地当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9.
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十分稀缺的自然资源,为满足全省矿产总量预测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河北省铜矿资源现状、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特征、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岩浆岩带地球化学聚散特征及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对进一步勘探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史长义  王惠艳 《地质学报》2022,96(11):3705-3721
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查是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找矿实践证明,化探方法技术在矿产勘查乃至深部找矿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找矿难度的不断加大,促使化探方法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传统方法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许多新的方法技术。本文从方法论和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找寻深部隐伏矿盲矿的有效化探方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立体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体系的概念,将立体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划分为地面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和地下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建立了深部矿产资源立体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体系。不同的方法技术有不同的优势和不同的适用条件,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勘查阶段,不同的勘查目的和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选择不同的立体方法技术组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取得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