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沥鼻峡热储构造上的温泉和地热井勘查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沥鼻峡背斜具有典型的层状热储结构特征,是目前华蓥山复式背斜钻获地热水水温最低的热储构造,地热水以硫酸钙型水质为主,目前已知地热井和温泉具有水温普遍低于37℃和水量衰减较明显的特征.初步认为钻获地热水温低可能与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Le beau marbre qui entre dans une si grande proportion dans la construction des palais et des monuments a Peking vient d'une region situee a 60 kilometres environ (a vol d'oiseau) au sud-ouest de la Capitable. C'est une partie du plateau qui borde immediatement la plaine alluviable qu'on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主要采用相对密度来表征筑坝砂砾料的密实程度,并以此来评价大坝的施工碾压质量。受试验设备尺寸和击实功能的限制,室内试验难以反映现场实际筑坝砂砾料粒径大、采用大型碾压机具进行高强度碾压的实际情况,试验确定砂砾料最大干密度值偏低,难以直接用于指导实际工程。针对大石峡高面板坝筑坝砂砾料,在工地现场采用实际筑坝碾压设备和大型相对密度桶,对原级配坝料开展相对密度试验,研究了坝料的压实特性,确定了不同级配(含砾量)坝料的相对密度特性指标。研究表明:比较室内试验成果,现场试验确定砂砾料最大干密度值有较大提高;随着含砾量的增加,砂砾料的最大、最小干密度值先增加、后减小,存在压实密度最高的最优含砾量特征值;强振碾压使得弱胶结砂砾料产生不同程度的颗粒破碎效应,颗粒破碎的程度和土料的原始级配特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沉积学研究和古流向统计分析表明,侏罗纪时期后峡坳陷不是一个独立的盆地,而是与准噶尔南缘相连的同一盆地。后峡南缘侏罗系底部发育边缘相的冲积扇,表明当时的侏罗纪盆地范围至少达到后峡一带,比现今山前侏罗系分布范围大很多。煤岩镜质体反射率(Ro)分析表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的埋深至少在3 km以上。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并结合构造分析资料,提出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天山快速隆升过程和前陆冲断推覆构造,分隔了后峡坳陷和天山北缘侏罗系。  相似文献   
15.
洞穴空气CO2浓度是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和溶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连续两个昼夜的系统观测结果,结合洞外大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数据,初步分析了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昼夜变化规律:(1)洞穴空气CO2浓度自洞口开始快速增高至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这个快速升高的距离与不同季节洞穴交换能力有关,秋季大约是370 m。洞穴CO2浓度稳定区的空间差异可能主要与洞穴结构和裂隙发育情况有关,在洞体变小的倚天长剑景点附近出现峰值,而在洞体变大的石瀑布景点和游客无法进入的源头区出现低谷。(2)观测期间,洞穴空气CO2浓度总体上呈递降趋势,基本上与游客数量有关。(3)在洞穴空气CO2浓度急剧上升的近洞口段,洞穴空气CO2浓度每个昼夜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对应正午12时和午夜前后。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的这种变化特点,受游客与工作人员的呼吸排放和洞穴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作用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黑河流域上游莺落峡水文站和札马什克水文站1959-2008年及祁连水文站1967-2008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 通过计算水文站的流量质心时间来表示融雪径流时间, 研究了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的特征. 结果表明: 莺落峡站和札马什克站自20世纪70年代起, 融雪径流时间表现为提前的趋势, 祁连站自20世纪80年代起融雪径流时间提前.野牛沟站和祁连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增加或4-7月气温升高, 会使得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提前, 札马什克站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与野牛沟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的增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祁连站融雪径流的提前与祁连气象站4-7月气温升高的相关性较强.通过分析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与年径流及各季节径流的相关性, 可知如果融雪径流时间提前, 莺落峡站观测到的年径流量和夏秋季的径流量均会减少, 而同时冬春季的径流量会增加, 这对合理安排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西天山吐拉苏金矿集区产有阿希、京希-伊尔曼得等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这里是否具备类似西南太平洋岛弧区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深边部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地质条件?笔者针对吐拉苏金矿集区北部原“恰尔巴赫特”伴有铜矿化的岩株开展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填图、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引导商业勘查,发现原“恰尔巴赫特”岩株实际上是由成群产出的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等小岩体组成的克峡希“小岩体群”,其中部分小岩体中已发现斑岩型工业铜矿体。小岩体群中不同侵入体均属钙碱性系列,弧岩浆性质明显,彼此之间微量元素组成近一致且与本地区同时代火山岩微量元素组成相似,同属北天山洋向南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岛弧环境中同源岩浆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喷出侵入的统一岩浆序列。在大约10 Ma期间,克峡希地区发生了4~5次同源岩浆侵入,依次形成辉石闪长岩 ((357.2±3.0) Ma)、石英闪长岩 ((356.4±2.2) Ma)、花岗闪长岩 ((350.8±3.8) Ma)、闪长玢岩((348.0±2.2) Ma),它们与吐拉苏地区下石炭统火山岩同时代。西天山吐拉苏地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集区具备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发生发展的有利地质条件,有望实现斑岩铜矿找矿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酒西盆地旱峡和红柳峡等地有基性火山岩产出,它们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产物。旱峡火山岩作为夹层产于早白垩世新民堡群下沟组地层中,火山岩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局部发育枕状构造,具明显的水下喷发特征。旱峡火山岩SiO2相对较低,K2O+Na2O不高,但钾相对较高。稀土总量为(211.875~237.454)×10^-6,轻稀土富集,(La/Yb)N为12.47—13.79;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平滑,Ce为弱的负有异常,无Eu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各元素均表现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最高.有Nb,Ta槽,但相对于原始地幔不亏损;曲线表现为整体上隆的特征,表明其源区为富集地幔。旱峡火山岩与红柳峡粗玄质熔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几乎完全相同,表明它们同源同期:运用多个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最终确定洒西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拉张环境。这与酒西盆地及其周围地区(酒泉盆地群)下白垩统构造特征和盆地群热演化特征一致。对酒西盆地火山岩形成构造背景的研究,对于深化酒西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崎岖列岛海区的水文泥沙及其峡道效应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陈沈良 《海洋学报》2000,22(3):123-131
崎岖列岛位于杭州湾口北部海域,恰处长江口外海滨段南缘,是最靠近上海的岸外岛屿群(图1).对于近岸海区的水动力和泥沙条件的研究是港口航道工程建设和近岸海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崎岖列岛海区的水文泥沙特征,是在该地区建设紧邻上海的岸外大型深水港及其航道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的重要问题之一.峡道通常是指其两侧为陆地或岛屿,两端与较宽阔海域沟通的狭长的海峡通道.峡道在水动力、泥沙、沉积和地形等多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即峡道效应.由南、北两列岛屿群构成的崎岖列岛其间水域形成了一定的峡道特征,这对峡道及其周围海区的水文泥沙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崎岖列岛海区百年冲淤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沈良 《海洋通报》2000,19(1):58-67
由南、北两列岛屿群组成的崎岖列岛海区,近百年来总体表现为淤积,年均淤积速率约2.3cm/a。然而,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冲淤演变过程。通过图件对比分析并结合海区水文泥沙和长江口河槽演变的研究得出,近百年来该海区总体冲淤演变主要受制于长江口河槽演变:而局部的冲淤变化与该海区独特的动力泥沙及其峡道效应有关,海区的冲淤分布特点反映出峡道效庆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