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地学前缘》2006,13(5):373-373
方法一:(1)登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站,网址为:http://www.cugb.edu.cn (2)点击首页右侧“特色网站”栏目下方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网”按钮 (3)在[刊物]选项选择《地学前缘》,通过篇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中文摘要、全文、期号7个字段输入检索词,最后指定查询年限后点击[检索]按钮  相似文献   
72.
《地学前缘》2006,13(6):310-310
从2006年开始《地学前缘》从季刊改为双月刊出版。2006年各主题内容因改刊期作过渡性调整。从2007年开始《地学前缘》由以往的10个主题5年一轮回改为3个主题1年一轮回。  相似文献   
73.
74.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始新统平湖组可划分出潮坪沉积相和潮汐三角洲沉积相2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潮间带、潮下带、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4种主要的沉积亚相及微相.该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有潮道、潮坪砂坝、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微相.  相似文献   
75.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带含油层系已成为吉林油田近期勘探方向。西部前缘带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包括前缘席状砂、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岩石结构、测井特征、粒度分析和砂地比等综合分析,探讨了各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的识别标志。应用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的识别标志,完成青一段二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析出有3个物源:西部物源、西南物源和西北物源;席状砂、河口坝和远砂坝等三个微相带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76.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全文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及演变。  相似文献   
77.
连云港海域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亚超  顾兆峰 《海洋学报》2019,41(11):101-116
基于连云港海域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和16个站位柱状岩心的剖面观察、粒度分析、微体化石鉴定、有孔虫和腹足类纹沼螺的AMS 14C年龄,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结构、厚度和沉积物组成,划分沉积单元及其分布范围;识别海侵沉积区的沉积相,认识其沉积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水下三角洲沉积体可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沉积单元,两者沿连云港海岸线呈并置关系。三角洲前缘位于埒子口至新淮河口外,为一NNE向进积、NW向倾斜的扇形楔状体,可识别出灌河叶瓣及其以东的叶瓣两个沉积中心。该沉积单元以砂质沉积为主,两个叶瓣之间的分流间湾分布有泥和砂质泥。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西北侧,大致从埒子口外侧沿海岸带向海州湾展布。该单元为泥质沉积,厚度较薄,其北部的两个柱状岩心所揭示的沉积厚度分别为1.8 m和1.5 m。水下三角洲以北,海侵沙席分布广泛,厚度通常在20 cm左右。其分布在本区具有普遍性,只是在连云港海域被黄河泥沙所覆盖,由此也构成了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底界面。该界面具有侵蚀残留地貌特征。海侵沙席之下为晚更新世MIS 3阶段中早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物多由黄色粉砂或砂质粉砂组成,含有较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等,可见淡水纹沼螺。  相似文献   
78.
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化镇组下段下部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较发育。为进一步认识前缘席状砂体的发育规律,通过岩芯、钻井、生产动态、黏土矿物等分析对席状砂体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综合研究。席状砂主要表现为薄层或薄互层特征,根据发育位置可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边部及河道末端席状砂两种类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基准面短期旋回为时间区间,将席状砂体的沉积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湖水上升初期的河道弱席状化模式、湖水上升期至最大湖平面时期河道末端面状流增长模式以及最大湖平面时期席状化改造模式。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类型亦从席状砂体向水下分流河道演化。暖湿气候、一定的水体规模及地形坡度条件是前缘席状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加快明下段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海上稠油砂岩油藏水驱开发储层物性变化规律,以渤海海域Z油田为目标,利用多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从储层的黏土矿物、孔隙结构、储集孔渗及渗流特征等方面系统开展了水驱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长期水驱开发,储层中黏土矿物总量呈减少趋势,其中高岭石含量降低,伊/蒙混层含量增加;岩石平均...  相似文献   
80.
J油田东三段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体系,发育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分流间湾较差。本区段沉积亚相和沉积微相的类型和展布特征决定了储层砂体的性质和展布,进而控制和影响油气的储集和分布。储层评价结果表明E3d^3-Ⅰ-2最好,E3d^3-Ⅰ-3次之,E3d^3-Ⅰ-1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