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索伦山地区首次发现了中元古代的石英闪长岩岩体。岩石富镁、碱(尤其富钠)和钙,贫硅、钛,属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弧岩浆特点。岩体形成于与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火山弧构造环境,其岩浆来源于受俯冲的板片流体/沉积物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源岩可能为变质玄武岩或变质英云闪长岩。采用LA- ICP- MS锆石U- Pb法获得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10±11Ma,代表了该石英闪长岩体的结晶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至少在1410Ma时华北北缘发生了板块俯冲汇聚作用,石英闪长岩可能是板块俯冲汇聚作用的直接产物。该成果为华北板块北缘俯冲汇聚作用开始的时限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为华北板块北缘在中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2.
内蒙古锡林浩特大梁道班地区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富铝富硅的中酸性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岩性组合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稀土总量较高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板内元素相对富集。将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相结合分析,初步确定该地区大石寨组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向弧后盆地演化的构造环境中,因此进一步推断大梁道班地区内在早中二叠世处于板块汇聚阶段,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在贺根山一带缝合,这次板块碰撞也标志着本区内古亚洲洋的闭合。  相似文献   
123.
中特提斯是中生代中晚期存在于南、北大陆之间的海洋。该海洋在晚白垩世消亡后,遗留长千余公里的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在大量研究成果中,对中特提斯如何消亡这一重大问题至今分歧甚大。不少研究者持洋壳俯冲消亡(东太平洋模式)观点,但在俯冲方向上却有向南或向北之别。笔者则认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时代早晚不同的狭窄洋盆的特殊海洋,綦肖亡过程中根本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洋壳俯冲,帮提出剪式闭合加地体逐次拼  相似文献   
124.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和高屏斜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菲律宾海板块的增生楔,后者是欧亚板块的增生楔,在增生楔体和火山弧之间是作为弧前盆地的北吕宋海槽。自中新世中期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恒春海脊;与此同时菲律宾海板块开始向北西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距今6.5Ma以来朝着亚洲陆缘斜向汇聚,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高屏斜坡。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汇聚,弧—陆碰撞具有穿时性,造山作用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然后向南部及台南滨海发展。  相似文献   
125.
南海西部中尺度暖涡环境下汇聚区声传播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斯束射线模型对南海西部中尺度暖涡环境下的汇聚区声传播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暖涡引起的声速场环境变化和海底地形变化的双重效应使汇聚区声道出现了复杂的变异.当水深大于临界深度时,涡引起的环境变化起主要作用.对于暖涡结构,涡中心产生的汇聚区距离最远;声波从涡中心向外侧传播时,汇聚区距离逐渐变小;声波从涡外侧向中心传播时,汇聚区距离逐渐变大.当水深小于临界深度时,海底地形变化起主要作用,地形变浅使汇聚区声道出现"截断效应",声道中的能量迅速衰减.在暖涡西侧,声速场的水平非均匀性与陆坡式的地形对声传播起着相反的效应.与声速结构不随距离变化的情况相比,暖涡环境使陆坡地形临界深度附近的汇聚区声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6.
声速垂直结构变化引起的汇聚区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Munk模型和BELLHOP模式,对不同声速垂直结构类型条件下的汇聚区声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表层水温、温跃层强度、温跃层厚度以及声道轴深度的变化将导致汇聚区位置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温跃层是上层海洋变化的主要体现,跃变强度的增加会使汇聚区向远离声源方向偏移。表层水温增加1℃可使汇聚区向远离声源方向偏移0.6~0.7km;温跃层强度增加0.005℃.m-1可将使汇聚区向远离声源方向偏移1.5~2.0km;温跃层厚度减小100m将使汇聚区向靠近声源方向偏移0.4~1.2km。声道轴位置变化则体现了温跃层和深海等温层的共同影响,两者作用相互抵消,使汇聚区偏移很小,声道轴加深100m将使汇聚区向靠近声源方向偏移约0.1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