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1.
川西里伍式富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江浪穹隆以发育里伍式富铜矿床而著称。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之上,详细论述了富铜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江浪穹隆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里伍岩群为富铜矿床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韧性剪切带及重力滑脱作用引起的脆、韧性变形为成矿过程提供有利的构造条件,燕山期花岗岩可能为成矿提供热动力来源和部分成矿流体。结合以往的物探、化探信息,提出江浪穹隆北部柏香林-挖金沟-中咀-笋叶林及南部黑牛洞-里伍一带的深部及边部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2.
寻乌县葫芦Dong火山穹隆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火山机构,河岭大型轻稀土矿床受控于该火山机构。作者根据1:5万区调资料及前人的勘查成果,阐明了火山穹隆的空间结构,岩性,岩相特征,并对其演化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3.
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岩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是:线型韧性剪切带及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一般都遭受了多期变形、变质和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显生宙再造作用强烈,发育各种类型的穹隆构造。这些特征反映了前寒武纪地壳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体制.据构造置换、构造组合样式等划分出五种变质岩系构造类型,并对它们的制图原则和研究方法,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94.
利用哈尔滨雷达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2年7月2日出现的冰雹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讨论了冰雹云回波特征、结构和演变过程。得到了本次天气过程中冰雹回波的特征及其在预报中的相关特征指标,对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5.
96.
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铀矿床,又有后期叠加的新生代铀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控制。华南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特点,以往对单个铀矿床成矿地质和赋矿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铀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体制及其剪切转化关系的系统研究则较为薄弱,造成对矿床成因认识很不统一,制约了对这一区铀成矿作用的深入理解。为深入了解这类铀矿床的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摩天岭穹隆376矿床和374矿床两种不同地质特征的代表性铀矿床开展研究。通过详细地构造解析,我们认为摩天岭穹隆至少发育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东西向褶皱与同构造岩浆侵位、加里东期顶部向NW的逆冲(453~426Ma)(D2期)、后加里东期NE走向的正向韧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脆-韧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与剥蚀(47Ma~至今)(D5期);结合显微构造与电子探针分析,认为D3期和D4期为关键铀成矿期。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以构造地质解析为主线,对新元古代三防花岗岩体及其周缘主要含矿构造与典型铀矿床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提出了摩天岭两种类型铀矿床由脆韧性递进变形控制的统一铀成矿模式,以期对华南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
瓮安穹隆位于近南北向的鄂渝湘黔穹隆群构造带与东西向黔中隆起的过渡区域,本质上为一构造叠加穹隆。瓮安穹隆及周缘发育并完好地保留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不整合面。这些对应于关键构造事件的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和年代限定是进行区域和大地构造重建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表明:(1)古生代以来瓮安穹隆及邻区构造格局出现3次重大变动,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等3个关键演化阶段,是前震旦陆壳基底上的叠加穹隆。早古生代以来,瓮安穹隆及邻区主要发育中志留统顶面(S2/AnS2)、中三叠统顶面(T2/AnT2)、中侏罗统顶面(J2/AnJ2)不整合,分别与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有关。(2)根据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统计结果,瓮安地区及邻区加里东运动的发生时间为426~415 Ma,印支运动的发生时间为246~233 Ma,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间为168~150 Ma。对瓮安穹隆出现的不整合进行构造及年代学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穹隆的构造演化,将有助于对穹隆构造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8.
杨光龙 《地质与资源》2013,22(2):164-168
为探讨黔北松林穹隆的形成机制和构造形迹演化,对松林穹隆各部位测量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和应力场分析,认为松林穹隆雏形为早期形成的一个古基底隆起,历次构造运动使古隆起经历了不断隆升→沉降→隆升的复杂过程,而燕山运动时受到的两期应力,即早期南东方向朝北西方向的挤压应力和晚期北西和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是松林穹隆得以强化并趋向复杂化的最根本的地应力因素,并对该区构造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
纳木那尼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西段,属变质杂岩体,由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糜棱岩、混合岩、变杂砂岩、角闪岩、大理岩及后期侵位的电气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组成。本次研究对穹隆核部出露的混合岩、花岗片麻岩、电气石花岗岩及边缘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岩(T0768-4A-4C)锆石~(206)Pb/~(238)U谐和图上交点年龄为1873±28Ma,~(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77±21Ma。混合岩Sr同位素比值(1.25018~1.44452)和ε_(Nd)(t)值(-28.8~-28.5)指示其具其有低喜马拉雅岩石单元的地球化学属性;(2)花岗片麻岩锆石核部~(206)Pb/~(238)U谐和图上交点年龄为1878±9Ma,下交点年龄为10.9±0.5Ma。个别震荡环带边记录有13.1±0.3Ma的年龄数据,表明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可能经历了~10Ma左右的熔融事件;(3)侵位于古元古代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之中的电气石花岗岩(T0768-LG)具有与深熔事件相一致的年龄,其~(206)Pb/~(238)U谐和年龄为9.0±0.2Ma;(4)穹隆核部电气石花岗岩ε_(Nd)(t)值集中在(-18.9~-16.1),显著低于穹隆边缘的二云母花岗岩(ε_(Nd)(t)=-14.4~-10.3),指示电气石花岗岩部分熔融源区有更多成熟地壳物质的加入;(5)个别电气石花岗岩ε_(Nd)(t)值为-12.6,可能是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变泥质岩的混染所致。本次在纳木那尼穹隆的研究结果支持19~13Ma左右喜马拉雅造山带发生构造转换的模型(Zhang et al.,2012),并表明这种构造转化可能进一步引发了淡色花岗岩部分熔融源区的变化。南北伸展阶段为深度相对较浅的高喜马拉雅变泥质岩和杂砂岩等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穹隆边缘的二云母花岗岩(~16Ma);进入东西向伸展阶段后,深熔作用导致深部主中央逆冲断层(MCT)附近的古元古代岩石单元和变泥质岩混合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岩浆沿着南北向断裂带上升,形成电气石花岗岩体(~9Ma)。  相似文献   
100.
四川西部里伍式富铜矿床黄铜矿Re-Os定年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同柱  周清  张惠华  代堰锫  李超  沈战武  马东 《地质学报》2017,91(12):2727-2738
川西里伍式富铜矿系指产于扬子地台西缘和松潘-甘孜造山带接合带江浪穹窿中的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的富铜矿床。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矿相学研究表明其为热液型矿床。为精确厘定热液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本文对占主体的块状-脉状矿石中的黄铜矿进行了高精度NTIMS 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50.2±4.9~151.1±4.8Ma(2σ),说明里伍式富铜矿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明显晚于赋矿围岩新元古界里伍岩群,与江浪穹窿边部出露的花岗岩体年龄较为接近;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3.65±0.29,说明其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大陆地壳,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岩层里伍岩群。结合成穹构造—岩浆事件,本文认为早燕山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热隆作用不仅为铜富集提供了热动力和部分流体,同时为矿体最终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导矿—容矿空间,是里伍式富铜矿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