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98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9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51.
采用EOF、REOF方法、Mann-Kendall等检测分析方法对江西省1961—2017年汛期降水进行分型,并从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三个方面对比了江西汛期降水不同类型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及主要差异。结果表明:江西省汛期降水空间场可分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南北—中部反向型。江西省汛期降水可分为赣北型、赣南型、赣中型,这三个分区较好地反映了江西省汛期降水地域上的差异分布,且与江西地理区划上的赣北、赣中、赣南基本吻合。赣北型汛期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两种模态汛期降水呈增多趋势,三种模态的降水趋势发生突变但不显著。三种降水模态的大气环流特征不同:赣北型为宽广的斜槽内引导冷空气从贝加尔湖分裂南下,面积偏大、脊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推动暖湿空气在江西的北部交汇;赣南型为亚欧中高纬呈经向环流,我国南方大部为正高度距平,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水汽输送较弱,雨区偏南;赣中型为高纬度受负高度距平控制,冷空气势力较强,在中纬度两个稳定维持的阻塞高压配置下,大量堆积、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江西省中部汇合。  相似文献   
952.
2019年江西出现罕见夏秋连旱过程,为有气象记录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气象干旱,持续时间长达5个多月之久。期间出现了4轮大范围持续晴热高温天气过程,全省平均高温日数达45.4 d,多项气象指标创历史之最。利用MICAPS观测资料、江西省93个气象台站降水、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对此次夏秋连旱天气过程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中高纬环流平直,强盛西风气流阻挡了南北气流交换,冷空气难以南下,而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切断西南气流路径,暖湿空气难以北上,使得冷暖空气不能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交汇,是江西长时间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在本该发生调整的时期没有及时调整,是江西夏旱连秋旱的另一主要原因。2) 东海和南海的水汽偏南向西北方向输送,孟加拉湾的水汽偏西向北方向输送,三条水汽通道在四川及以北地区汇合,到达江西的水汽通量输送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弱,不利于江西降水的产生。3)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温,引起赤道太平洋Walker环流发展,Hadley环流加强,使得包括江西在内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下沉运动增强;而副热带西太平洋低值系统活跃,使得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偏北的位置,加剧了江西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3.
利用江西省81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按照单站和区域两个方面,分析了1959—2019年江西省一季稻孕穗至灌浆期高温热害过程的强度、持续时间、总日数、次数等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单站一季稻热害过程平均每年发生2—4次,最多达8次;江西省东北地区和吉泰盆地单站热害年均强度均达重度。2) 区域一季稻热害过程平均每年发生1—3次,最多达4次。在一季稻热害发生年份中,有443%的年份为中等强度等级,377%的年份达强或特强等级。3) 江西省单站一季稻热害的强度、持续时间、总日数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1993年以后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54.
《地球》2011,(7):40-40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江西地质状况复杂多变与人均耕地、高质量耕地以及可开发后备资源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矿产资源的保障形势严峻,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  相似文献   
95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江西省83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应用小波分析、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分析了江西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和大气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汛期降水涝年、旱年都存在30—60 d的主要周期,涝年低频振荡的强度较旱年更强。2)涝年、旱年低频周期的峰值位相环流存在显著差异:涝年,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存在的低频反气旋使西南气流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在对流层高层中纬度地区存在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对,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对应在江西地区的整个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有低频的上升运动;旱年滤波场上形势与涝年有明显的差异。3)典型涝年、旱年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存在差异:旱年最明显振荡中心位置较涝年偏北,且振幅较涝年偏小;涝年、旱年低频涡度都存在西传特征,但旱年西传区域仅局限于115°E以东区域,而涝年则可以西传至100°E附近区域。4)涝年汛期有明显的水汽低频波列活动过程,而旱年未出现明显的水汽低频振荡传播。  相似文献   
956.
萍乐坳陷带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控矿构造包括武功伸展构造体系的高角度断层、近水平顺层拆离断层及伸展过程中派生的短轴背斜,它们组成一个构造网络,成为含金热液循环的良好通道。伸展构造体系浅层次脆性变形域控制着金矿田的分布;浅层次脆性伸展构造的根带和峰带控制着成金矿带的展布;伸展过程中派生的短轴背斜控制着金矿区的分布,而近水平顺层拆离断层与短轴背斜复合的背斜轴部则控制着金矿体。  相似文献   
957.
江西东乡铜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主要对江西东乡铜矿成矿流体进行研究,探讨其成矿机制,分析成矿流体性质以及成矿流体来源。通过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研究和显微测温可以发现,第一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温度介于144~195℃,流体盐度0.35%~4.95% NaCleqv,第二阶段的流体温度有所升高,均一温度193~298℃,盐度1.40%~6.59% NaCleqv。第三阶段属于成矿期流体,捕获了富气相、富液相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其端员均一温度主要在300~340℃和280~320℃之间,盐度介于0.35%~5.86% NaCleqv和29.4%~41.9% NaCleqv之间。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拉曼探针分析反映了前两个阶段流体挥发份主要为水蒸气。第三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含有H2O、CO2和CH4。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东乡铜矿第三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发生了明显的沸腾作用,因此,减压沸腾可能是导致流体中金属元素卸载的主要因素。同时,第三阶段流体的H-O同位素特征显示东乡铜矿具有岩浆水特征。  相似文献   
958.
曾彬  罗隆诚  刘闻 《地下水》2011,(6):185-186
气候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因子,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江西主要旅游城市近30年的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和风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江西主要旅游城市的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进而分析出江西主要城市的适宜旅游期,结果表明江西主要旅游城市的适宜旅游期都可达10个月,部分城市全年都为适宜旅游期,最佳旅游期时间也都在6个月以上,其中寻乌可达...  相似文献   
959.
江西于都营脑锰银多金属矿区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营脑锰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存在蚀变岩体型、接触带、破碎带型和风化堆积型4种锰银多金属矿化类型,其原生矿为中低温次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锰银多金属矿化与燕山期石英闪长玢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60.
江西省潭坑铅锌(银)矿区位于北武夷铅锌银成矿带内,本文系统阐述了矿区地质和矿床特征,并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本区铅锌(银)矿床,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和后期热液充填两大成矿期,与次火山岩体(流纹斑岩)有密切的关系,属次火山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