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10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大庆油田扶余油层储量丰富,但是由于储层特征不清以及缺乏科学的"甜点"分类方案,导致研究区"甜点"优选难度大。为了明确研究区储层特征以及"甜点"筛选方案,应用岩心物性测试、全岩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石力学实验、高压压汞实验、测井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物性和脆性指数计算模型,最终为明确储层特征和"甜点"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属于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脆性指数集中在0.5~0.75之间,孔隙结构分为4类,Ⅰ类样品的孔隙度平均大于11%,渗透率平均大于0.7×10-3 μm2,以大孔为主,平均进汞饱和度大于75%,连通性最好;Ⅱ类样品的孔隙度主要为9%~12%,渗透率主要为0.3×10-3~0.7×10-3 μm2,大孔喉减少,小孔喉增加,平均进汞饱和度大于70%;Ⅲ类样品的孔隙度主要为8%~11%,渗透率主要为0.1×10-3~0.3×10-3 μm2,平均进汞饱和度大于60%,连通性变差;Ⅳ类样品的孔隙度主要小于9%,渗透率主要小于0.1×10-3 μm2,平均进汞饱和度小于60%,以小孔喉为主,储集、渗流能力最差。②结合物性、含油性、脆性指数利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研究区经济"甜点"分类标准,Ⅰ类经济"甜点"的综合得分大于0.55,Ⅱ类经济"甜点"得分为0.4~0.55,Ⅲ类经济"甜点"得分为0.25~0.4,无效储层或干层综合得分 < 0.25,并且根据划分标准对井进行验证,发现该标准有效解决了根据测井判断储层是否含油所带来的误差。③沉积、成岩、断层相互耦合共同控制"甜点"的发育。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增加了储层非均质性,断层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储层含油性。该研究成果建立的"甜点"分类模型为研究区"甜点"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东升庙矿床成因和找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东升庙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显示,该矿床的富硫和富锌2种矿体在矿体形态、矿石的金属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特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显示明显的差异.矿床的成矿作用有2期:第一期为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富硫矿体;第二期为发生于区域变质和变形作用之后的低温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形成了富锌矿体.该矿床含矿地层从上到下多层富硫矿体-碎屑岩-白云质大理岩的岩石组合及富硫矿体形成以后的热液活动是形成富锌矿体的必要条件.在该矿床及其外围的狼山-渣尔泰成矿带内,众多块状硫化物矿床原生矿体之下、或多金属沉积层之下,有可能找到改造型富铜、锌、铅矿体.  相似文献   
93.
利用碳氧同位素组成可以很好地判别其形成的沉积环境.以内蒙古大井矿床为例,对该矿床16个菱铁矿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δ13CPDB变化范围为-1.8‰~-6.6‰,δ18OVPDB变化范围为-23.1‰~-17.3‰.根据矿物δ13C与δ18O值投影到δ13C-δ18O图解中,样品数据在图中的投点落入热水沉积区,说明其形成过程中具有热水沉积作用的发生.古温度可以通过T=16.998-4.52(δ18cO-δ18wO)+0.03(δ18cO-δ18wO)2计算,其形成时的温度平均值为117℃,比海底和湖底的温度要高得多,主要原因在于热水流体参与成矿.碳酸盐的成矿环境可以通过公式Z=2.048(δ13C+50)+0.498(δ18O+50)计算:Z值大于120,表示成矿环境为海水;如果Z值小于120,表示成矿环境为淡水或湖水.内蒙古大井矿床菱铁矿的Z值为100~114,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大井矿床形成的古环境为深水湖泊环境.通过对碳氧同位素的分析,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组成,认为在大井矿床成矿的早期阶段曾经发生过热液沉积作用,本次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理解和认识大井矿床成矿过程的全貌,而且有益于对古湖相环境热液事件的探索.  相似文献   
94.
铁米尔特--恰夏--萨热阔布多金属金矿田已发现铁米尔特铜铅锌矿床、恰夏铜矿床、萨热阔布金矿床,组成了矿田的矿床系列。早泥盆世火山活动于近火山口附近形成了与火山喷气热液有关的恰夏黄铁矿型铜矿床;于火山洼地中形成与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的铁米尔特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褶皱期构造破碎带中形成构造蚀变岩型萨热阔布金矿床。  相似文献   
95.
白云鄂博矿区磷石灰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涛  陈成业 《矿物学报》1995,15(2):163-167
通过新建立的BiPO4转化法,笔者分析了白云鄂博矿区部分磷灰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其变化范围为6.3‰ ̄9.4‰,并通过与各种产状磷石灰及不同时代磷酸盐沉积的氧同位素对比、磷灰石形成温度的计算,以及磷灰石Sr-Pb同位素数据的分析,推断矿区磷石灰的形成可能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6.
河北高板河黄铁矿矿物形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碳酸盐向上变浅层序形成的主因乃因在被动大陆边缘至克拉通盆地中,构造沉降速率一般要小于碳酸盐生产速率,而碳酸盐生产速率又要小于海平面变化相对上升速率。由此就形成了台地淹没事件形成的“淹没不整合”界面之上发育的碳酸盐向上变浅层序。这种低频率海平面变化快速上升超过碳酸盐生产速率形成的向上变浅层序,可由许多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有规律的垂直叠加所构成。在低频率海平面变化的上升阶段则以淹没节拍为主的米级旋回层序为特征,而在停滞至下降阶段则以暴露节拍的米级旋回层序为特征。而且组成向上变浅层序的下部单元──淹没事件形成的凝缩面具有从靠近盆地区到靠近台地区变薄的趋势。贵阳地区三叠系大冶组灰岩由两个向上变浅层序组成,每一层序包括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四层序。  相似文献   
98.
冰川发育对赤道地区碳酸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冰期中的全球性冰川事件不仅对全球性海平面变化,而且对低纬陆棚碳酸盐环境的沉积作用也有重要影响。与温暖时期相比,位于低纬度的华南地区在晚霞旦世冰期,晚奥陶-早志留世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中记录了相对低的沉积速度和低的环境分异(反映在相的侧向变化很小)。敏一段冰期深山可以补与最大冰进所对应的海退面分为两部分。早期的沉积环境以弱咸化和富氧为特征。该环境形成浅色,相对富颗粒的灰岩沉积。随着塞冷气候的侵入,  相似文献   
99.
沧县隆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沧县隆起上施工的350m深ZKT1钻孔沉积特征、测年(AMS14C和OSL)及磁性地层研究,并与CGZ5、BZ2孔磁性地层及海侵层对比,结果发现:沉积岩层M/G(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极性带界线埋深存在较大沉积差异,B/M(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极性带界线趋于一致,3期海侵层基本稳定;早更新世沧县隆起不同部位存在沉积差异,继承了古近纪以来的断陷沉积;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沧县隆起准平原化,整体处于同一稳定下沉的沉积演化环境;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三期区域性层位较稳定的海陆交互作用,形成滨海冲积平原。本文可为渤海湾地区新构造活动性研究及区域古地理恢复与地质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徐林刚 《矿床地质》2020,39(6):959-973
海相沉积型锰矿的成矿过程受古海洋沉积环境影响,而古海洋环境又与超大陆聚合与裂解、极端地质事件、生命演化等密切相关,因此,海相富锰地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耦合关系与物质循环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深层海水缺氧模型、最小氧化带模型和幕式充氧模型都显示海水中氧化还原梯度的变化是导致锰矿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海相沉积型锰矿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3个地质历史时期。其中,元古宙时期,地球上发育了完善的氧化还原分层的古海洋结构;古元古代早期和新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导致古海洋氧化还原结构产生动荡,并促使大规模沉积型锰成矿作用发生;地球沉寂期(1800~800 Ma)涵盖了整个中元古代,这一时期仅在华北地台发育了少量沉积型锰矿床,反映该时期古海洋中锰的迁移受到了抑制;显生宙地球再次进入活跃期,经历了数次海洋缺氧事件,冰室-温室气候交替促使海水的化学性质剧烈变化,并在局部氧化还原分层的沉积盆地中富集形成沉积型锰矿床。总之,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是沉积型锰矿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区域性沉积盆地的结构、海平面的升降、火山作用导致的物缘供给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沉积型锰矿的形成。与沉积型铁矿相比,沉积型锰矿对局部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更加敏感,综合研究铁锰矿床的共生与分异过程,将有助于更加有效的识别不同尺度的沉积过程与古海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