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839篇
海洋学   111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物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沉积物,其源区的具体位置和变化程度对于揭示东亚大气环流演化具有关键意义,而且一直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存在较大争议.前人通过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龄)、矿物学(白云石、重矿物)、物理学(释光灵敏度、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和环境磁学)、气象观测与模拟、地貌学等方法对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及其潜在源区(北方荒漠和戈壁以及青藏高原东北部)开展了大量示踪研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和蒙古戈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源区.目前存在的问题:(1)源区的具体区位;(2)源区物质供给系统是否存在时空变化;(3)第四纪以来的黄土研究居多,而更老时间尺度上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较少.因此,今后开展更多粉尘物源示踪方法学的研究,并加强第四纪以前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是风尘堆积物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42.
通过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现场考察及实测资料分析,依据河岸物质来源及组成将黄河上游崩塌河岸划分为粘性河岸及非粘性风沙堆积河岸两大类,前者可分为平面崩塌、弧形滑动崩塌和复合式崩塌3种类型,后者表现出非粘性河岸的表层滑移及平面崩塌两种形式。进一步以磴口、乌海河段为例,分析粘性河岸和风沙堆积河岸的塌岸特征,并结合近1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河岸线崩退变化规律,揭示塌岸引起河道横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粘性河段的塌岸后退距离大于风沙堆积河段,局部河段短期出现凹退凸淤的动态岸线变化特点,但全河段长期仍然处于总体淤积的态势。  相似文献   
943.
沙洲是塑造分汊型河道最重要的形态因子,其发育与蚀退由于上游来水来沙变化呈现冲淤交替,从而影响分汊河道输水输沙平衡.通过单个卵石沙洲的淤积和冲刷试验,揭示不同加沙速率、粒径和来流量条件下,沙洲淤积和冲刷规律,并建立简化理论模型分析沙洲淤积速率.结果表明,4组加沙试验中,分流点后出现明显淤积下延至洲头,左汊和右汊成为输沙通道,洲尾中心线两侧的左右汊道有泥沙淤积,洲尾未出现淤积.7组清水冲刷试验中,洲头最先承受冲刷和蚀退,并沿洲体冲刷延伸,洲头冲刷的泥沙沿左右汊水流带到下游,洲尾未出现明显冲刷.卵石沙洲以洲头淤积为主导发育模式,泥沙粒径、洲头坡角和分流角是决定淤积速率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44.
含植物河道紊流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河流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改变了河道中的紊流结构.与普通明渠紊流相比,含植物河道水体掺混更剧烈,紊流结构更复杂.由于紊流结构直接影响河流中泥沙、污染物和营养物的输移,含植物河道紊流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紊流平均结构、紊动特性、拟序结构和紊流类型几方面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影响紊流结构的因素,提出利用场与点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拟序结构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行定量刻画,探究植物条件下紊流机理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45.
以辽河现有河道条件进行的本次研究,目的是实现护堤固滩并对河势实行控制,使得河槽适应于河流水量与来沙量。河道的治理工程所用方法是采用丁坝护岸以及平顺护岸以达到稳定河床的目的,并作为河势控制节点。为适应水量和来沙量的河槽大小制定出相应的治导线,将其作为进行河道治理和河道清淤的一项总体规划线,以实现河势的控制以及对中水河槽进行固守的目的。通过辽河流域的总体状况及防洪现状,对辽河河流的来水来沙应具备的条件和水库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实测的水文泥沙数据与资料,提出了辽河的中下游河道开展的整治工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946.
河道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对保持河道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理论的基础上,以聊城市徒骇河为例,结合北方平原河网地区河道的特点,分析了河道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河道生态需水包括河道内生态基流和敏感生态需水,其中生态基流分非汛期和汛期两个水期分别确定,非汛期生态基流按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0%;汛期生态基流可按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0%确定;敏感生态需水选择了两处水利风景区确定。  相似文献   
947.
结合辽河景观建设项目,明确界定基于环境共生的城市河道景观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城市河道景观城市建设后的理论机制,对城市建设和评比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建立河道景观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48.
随着黄河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相继投入运用,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冲淤演变格局得到重塑。利用水文站实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建设运行前后坝后河道水沙变化特征。基于河道断面高程数据,从滩槽冲淤(横向)及沿程冲淤(纵向)两方面定性分析坝后河道形态变迁,采用断面地形法定量计算坝后河道冲淤变化量。结果表明:海勃湾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坝后河道的水沙搭配条件显著改善,来沙系数、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降幅较大,对坝后河道减淤冲刷作用明显。坝后河道横纵断面变迁以冲刷为主,冲淤演变过程经历了淤积(2004—2012年)、冲淤过渡(2012—2014年)、冲刷(2014—2020年)3个阶段。  相似文献   
949.
本文利用3D-GIS的方法,结合遥感卫星数据,建立矿区时间序列的DEM模型,通过可视化技术,地形模型构建、矿山地貌特征分析、剖面分析、量化计算、侵蚀类型分析,研究了矿山环境的特点和主要问题。并以大连市区及周边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对1970年到2005年的侵蚀与堆积进行了计算,以及侵蚀的分类。结果表明, 不同的侵蚀类型对矿山环境带来不同影响,因此,对矿山的整治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达到防治保护的效果。试验认为,利用3D-GIS的可视化分析是进行矿山环境调查,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0.
近日,甘南县政府召开协调会,对河道砂石开采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规定河道砂石开采必须办理采矿许可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