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575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临清坳陷某区块缺少岩心、薄片、录井及常规测井资料。为了研究其目的层山西组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指导非常规天然气的高效开发。通过利用较少的录井岩性统计资料,结合地震物探方法,分析地震剖面特征、优选地震均方根振幅及相对波阻抗属性,确定该区目的层沉积相。通过上述地震属性研究的物探方法,确定山西组储层为河控浅水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局限台地沉积微相。其中三角洲相是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分流河道是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72.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面临长距离、长历时的冲淤调整,河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造成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其蓄泄能力变化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对比计算了现状和未来河道蓄泄能力条件下,遇1954年洪水,长江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和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河道进一步冲刷,河道槽蓄容积增加,相同防洪控制水位下的河道安全泄量增大,三峡水库在进行防洪调度时可下泄流量增大,总拦蓄洪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超额洪量减小,但超额洪量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73.
湖平面升降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湖面的频繁波动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且在湖面频繁波动过程中,河流、波浪和沿岸流的冲刷作用对沉积物分布起到再改造作用,导致了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不同程度的席状化。随着气候变得潮湿,湖面相对稳定,季节性、周期性湖面波动的频率、幅度减小,水动力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改造和席状化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74.
强烈地震波的传播及砂土液化是造成地下管线发生破坏的两类原因,对台安-盘锦输水管道采用模拟弹性基染轴向运动形式来抗震验算,并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及泊松分布函数来进行破坏概率的计算,综合分析出输水管道的破坏等级和破坏概率。  相似文献   
75.
《湖南地质》2012,(2):15-15
2012年1月,多家媒体报道:长沙万达广场发现宋、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和淤泥层,考古专家推断当时湘江东岸在“古城墙”脚下,“古城墙”是依岸而建,有点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范,故湘江东岸曾发生往西挪动了约100米的改变。  相似文献   
76.
河道就是大地的血管,河水就是大地的血液,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河网的健康生命,保障国家水安全,必须做好河道的监管整治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转变传统的人工监管治理河道方式,运用云计算、移动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服务于新形势下的河道管理系统,以全面感知、智慧化、精细化、一体化为建设重点,实现对河道进行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的管控,成为河道长效治理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7.
相干体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完善的一项用于辅助解释的分析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复杂断裂带的断裂性质和预测裂缝发育带等地质问题。通过对相干体的技术及原理的了解,选用适当的关键参数及方法,利用相干体技术预测出川东北宣汉~达县三维地震工区陆相断裂系统的分布,以及元坝三维地震工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岩溶裂缝发育带,识别出了该区长兴组礁滩岩性异常体的边界,理清了宣汉~达县三维地震工区陆相断裂系统的小断层和大断层间的切割关系,准确而有效地解决了常规地震解释中遇到的断裂组合问题。  相似文献   
78.
三峡蓄水后典型河段分形维数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表面形态的变化,采用分形维数对河床表面形态进行量化,并分析河道冲淤调整特点,对河床表面分形维数(BSD)的变化特点及物理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BSD与河床各个剖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SD能全面地反映床面形态的复杂程度。三峡蓄水后,宜昌-虎牙滩和宜都河段BSD明显增大,关洲河段增大幅度较小,而芦家河河段BSD值略有减小,同时,各河段BSD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综合阻力的调整结果。可通过对各河段演变趋势的分析,来预测其BSD的变化,进而为分析其阻力和水位的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
白洋淀入淀水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春霄 《地下水》2010,32(2):110-112
白洋淀入淀水量的多少是其存亡的重要因素。从70年代起,本流域入淀水量急剧减少.白洋淀开始出现干淀现象,到80年代初出现连续干涸达5年之久,使淀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88年重新蓄水后,加强了调水、用水的宏观调控及微观管理,才避免了再次出现连续长年干涸现象。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对1960—2008年白洋淀入淀水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入淀水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和天然降水的影响,且人类天然活动的影响程度在加剧;白洋淀自身调蓄能力很差,“引黄济淀”仍是当前保证白洋淀不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0.
姜长杰  门玉华  师晓燕  张颖 《地下水》2010,32(2):143-144,146
着重从多功能简易钻孔台架的应用,小断面输水遂洞光面爆破、设备配套、施工通风、Ⅱ类、Ⅲ类围岩全断面开挖等方面介绍输水遂洞快速施工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技术。最后得出要实现小隧洞快速施工需要从技术革新、设备配套、安全文明施工努力,另外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辅以相应的措施和辅助工具,进行施工过程中的严格监控,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