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97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一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82.
在收集整理低阻油层资料的基础上,对低阻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对王集油田低阻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相控低阻和复杂水系低阻为王集油田低阻油层的主要模式。这为王集油田老井复查和提高油气层的解释符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大庆宋芳屯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伟  刘大锰  彭承文 《现代地质》2012,26(1):175-183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分别研究了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构造、渗透率韵律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从物性和隔层分布特征方面分析了层间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正常粒间孔、缩小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整体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因素。最终对葡萄花油层主力小层进行储层评价,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面积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4.
应用Bayes逐步判别方法识别东辛油田沙四段储层流体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辛油田沙四段储层存在相当数量的低阻油层,油层、油水同层、水层测井响应特征比较接近,常规交会图法难以准确识别储层流体性质.本文介绍了Bayes逐步判别方法原理和技术流程,综合应用声波时差、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深探测电阻率、浅探测电阻率测井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建立了油层、油水同层、水层的判别函数.应用效果表明,Bayes逐...  相似文献   
85.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39小层主要发育A、B类优质储层流动单元,42、41、38小层则以C、D、E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主,各小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及展布与初始产能吻合度较高,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差异是控制本区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对各储层流动单元的注采渗流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总结出乾146区块高台子油层XII砂组中剩余油分布的5条规律,据此在剩余油分布预测区部署了1口扩边井和2口老区加密井,投产后分别获得了11.2t/d、5.5t/d和8.6t/d的初始产能。  相似文献   
86.

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沉积时期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本文基于12 口探井岩心与
2268 口钻井资料,通过单井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沉积微相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
内前缘、外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以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平原分流河道和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沉积微相。在
扶三段(F Ⅲ)早期,研究区主要为浅水三角洲内前缘亚相,物源只来自北部 ;其后,三角洲向南进积,全区变为平原亚
相 ;F Ⅲ 3 小层沉积时期,南部物源进入,并与北部物源交汇,一直持续至扶一段(F Ⅰ)末期;在 F Ⅰ 3 小层沉积末期,湖
平面快速上升,南北两个三角洲退积,研究区中部依次出现浅水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和前三角洲。  相似文献   

87.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朝长地区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段,确定其幕式构造运动期次及其构造变形历史,对于圈闭形成演化、油气成藏分析以及外扩挖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造发育史剖面图和古构造图编制,确定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幕式构造运动期次和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表明,朝长地区泉头组扶余油层自沉积开始至嫩江组沉积期为统一的坳陷区,其后经历了嫩江期末、明水期末、古近纪末3个主要的幕式构造运动期次。朝长地区的构造变形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嫩江晚期至期末在朝长地区东南部形成构造雏形;明水期末形成构造幅度较高的长春岭背斜带和低幅度的朝阳沟阶地;古近纪末长春岭背斜带定型,发育长春岭、三站和五站背斜,而定型的朝阳沟阶地由朝阳沟背斜、翻身屯背斜等组成。  相似文献   
88.
薄油层时移地震差异波形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导致的时移地震差异代表了油藏的岩石物理性质变化,本文从差异波形角度出发,明确了声波阻抗界面的反射系数与油层声波阻抗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分析薄油层时移地震差异波形特征.通过分析得出,开发前后油层阻抗变化越大,时移地震的差异振幅幅度越大;薄油层的差异波形特征仅与油层的声波阻抗变化有关,油层声波阻抗增大导致与地震子波微分形式相同的差异波形,油层声波阻抗减小产生的差异波形与180°相位的地震子波微分形式相同;油层声波阻抗变化方向导致差异波形振幅幅度变化的快慢.  相似文献   
89.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油层主要为轻质原油(轻油)层。含轻油砂岩岩心颜色浅,具较浓油气味,普照浅黄色,二次观察含油颜色不明显,油气味变淡或消失,二次荧光普照无荧光颜色。轻油密度范围为0.79~0.82 g/cm3,粘度为1.60~5.40 mPa·s。轻油全烃最大值一般大于0.50%,比值大于3.0。热解分析总烃含量值大于2.00 mg/g,原油轻重指数为2~6。轻油气相色谱分析反映碳数分布范围为nC8-nC25、主峰碳数为nC18-nC20,进行二次气相色谱分析,色谱呈直线形态。利用单位重量储层的含油量与有效孔隙度交汇图版可识别出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将原油轻重组分指数与原油的密度、粘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原油类型判别标准及图版,实现轻油层及稠油层的判别。根据静态产能指数和动态产能指数识别高产、工业、低产和偏干4类油层,预测符合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90.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述参数渗透率级差(JK),渗透率是系数(VK),渗透率突进系数(TK)三者只是各自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方面。很难从整体上反映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文中利用判别分析的邮一个新的参数: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判别系数(R),作为上述3个参数的一个综合参数来描述油层渗透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