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4篇
  免费   916篇
  国内免费   792篇
测绘学   277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56篇
地质学   5027篇
海洋学   990篇
综合类   270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62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妆步提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2)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3)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2.
跑马岗组时代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当阳新店—跑马岗剖面的跑马岗组跨白垩系与古近系 ,所含轮藻、介形类化石的丰富程度极为罕见。跑马岗组的时代问题与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及其陆相辅助层型的建立、印度德干玄武岩沉积夹层的时代、印度与亚洲大陆联合的时代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事件起因假说等数个重大地学问题 ,以及江汉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密切相关 ,值得重视 ,尽早搞清  相似文献   
153.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初探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在前人深部流体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热力学定量模型,对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活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在东营凹陷不仅存在着幔源富二氧化碳流体(H2O+CO2)的活动,而且还存在着幔源富氢流体(H2O+CH4+H2)的活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也发现了幔源富二氧化碳的活动。深部流体上升过程中热能传递的定量研究表明,幔源流体是良好的热能载体。东营凹陷和塔中地区的有机质异常热变现象证实了深部流体的热效应。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不仅需要热,而且是个缺氢的过程,富氢流体注入沉积盆地势必对油气的生成产生影响。加氢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可大幅度提高烃源岩的产烃率;对腐泥型干酪根而言,加氢生烃效应最显著的阶段是在生烃高峰之后,产率可增加147%以上;腐植型干酪根的加氢生烃效应在各个阶段都较显著。在东营凹陷和塔中地区分别发现了深部流体促进烃源岩生烃的现象。因此,深部流体在能量上和物质上对油气的生成均可构成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4.
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四大含油气沉积盆地之一,面积约13万km^2,目前,盆地内已发现25个油气田,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北缘和腹部的陆梁隆起、盆地东部和南缘。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C)、二叠系(P1,Pz),其次为侏罗系(J1—2);产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该盆地自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发展,形成了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多套断裂体系,并与多个储盖组合相匹配构成了多套含油气层。勘探结果表明,盆地内已发现的油气绝大多数(94%左右)源于深部二叠系烃源岩。其中,断裂是油气从深层向浅层储层运移的重要通道。目前,已发现的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绝大多数都与断裂有关,平面上,主要油气聚集带都沿断裂带分布,纵向上“断裂通到那里,油气就走到那里”,表明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断裂活动有密切关系,断裂的开启性(通道)与封闭性(遮挡)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机理,对于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总结油气分布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5.
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海拉尔盆地为中-新生代的断陷-坳陷型盆地,其发育演化主要经历了地壳隆起、断陷、坳陷、萎缩四个阶段。根据对成藏要素分析,确定出以凹陷为单元的三类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都有各自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按其空间展布,又可划分为同期并列式、同期交叉式、异期叠合式三种组合形式。这些形式的有效组合,构成了海拉尔盆地内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56.
非常规综合物化探方法油气预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缺乏系统与综合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异常形成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在参数的优化组合及异常的求取上尚有诸多不足。针对后一种情况,选择松辽盆地东岭构造作为实验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选取低能吸附烃、放射性测氡及土壤热释光三类参数进行了优化组合,分别计算了综合指标MAE与MAC及组合熵,然后对各值采用泛克里格法求取异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研究应从异常形成的机理入手,建立三维非常规综合物化探油气预测模式,以提高油气预测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7.
某高原盆地的油气资源量较为丰富,可找到大型油气田。根据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生油岩的厚度与热演化程度、储集层和区域性盖层的发育情况等因素,确定了两个含油气远景区,拟作为重点找油气靶区。提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油气勘探布署方案。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当的成本预算基本参数,进行油气勘查成本估算,并对两个方案进行了优选对比与具体的风险分析,提出方案决策意见。  相似文献   
158.
十万山盆地位于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是在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拼接的加里东运动之后,早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晚二叠世末,该地区变成孤后盆地,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盆山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沉积-构造盆山转换过程:泥盆纪-二早叠世分地新生与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晚二叠世与中三叠世间盆地构造性质转换与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晚期前陆磨拉石沉积。在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生成碎屑岩烃源岩层。在碳酸盐台地沉阶段,发育硝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了古生新储组合。前陆盆地早期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沉积地层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发育地层圈闭。前渊阶段中期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和晚期快速沉积形成的磨拉石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  相似文献   
159.
通过分析埕岛东斜坡地区东三段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以及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 ,总结出东三段砂岩体的成岩成藏模式。东三段上部砂体成藏于馆陶组沉积期 ,对应于早成岩 B期阶段 ,油气过早进入砂岩体 ,充填了孔隙 ,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 ,使原生孔隙得以良好的保存。目前该砂体位于晚成岩 A期阶段 ,伴随形成了次生孔隙 ,并正处于第二次成藏期  相似文献   
160.
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之一,包括亚格列木组层、舒善河组和巴西盖组储集层(有称为卡普沙良群中上部储集层)。从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性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储层的储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为砂岩储集岩,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较好,储集性纵横向上分别受沉积韵律与沉积相带展布的控制,同时还受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的控制;并认为亚格列木组储集性较好,横向上以跨越阿克库勒-沙雅西的储集砂体为最好,它具有多套砂体叠置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