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39篇
  免费   2373篇
  国内免费   2587篇
测绘学   1081篇
大气科学   1742篇
地球物理   2632篇
地质学   10158篇
海洋学   1346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882篇
自然地理   525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95篇
  2022年   473篇
  2021年   552篇
  2020年   363篇
  2019年   491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619篇
  2012年   798篇
  2011年   738篇
  2010年   670篇
  2009年   764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709篇
  2006年   717篇
  2005年   666篇
  2004年   645篇
  2003年   674篇
  2002年   594篇
  2001年   545篇
  2000年   661篇
  1999年   575篇
  1998年   579篇
  1997年   516篇
  1996年   431篇
  1995年   399篇
  1994年   346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315篇
  1991年   352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01.
丁原章  袁兵 《华南地震》1991,11(1):83-87
本文概述自然灾害的各类及其危害性,分析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讨论减轻灾害的意义,文中指出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灾害预防预报,制定减灾计划,建立减灾工作体系,开展群众防灾教育和培养专业及业余防灾人员是当前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02.
吴子泉  金安忠 《内陆地震》1991,5(2):149-154
本文应用灰色预测系统GM(1,1)模型,对宝坻等四个台唐山地震前地电、水化、水位、形变等手段的月均值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宝坻地电、管庄水氡、宁河俵口水位及牛口峪定点水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前异常变化,从而证明了灰色预测系统在地震前兆数据的处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3.
应用波速比预报地震的某些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地震波速变比异常在地震预报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如多台求波速比值方法的误差因子、是否存在正异常的问题、关于异常时间的判别指标以及异常与空区的关系等。为了说明问题,列举了众多天然地震的震例以及一项人工爆破的试验结果。这些讨论的问题对于应用波速比异常预报地震的实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04.
本文由点到面系统地总结了1984年元月6日武威地震(Ms=5.3级)前,甘肃东部地应力观测台网所接收到的地应力前兆场特征。认为,这些地震前兆特征具有判断未来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的意义。为今后的地震预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05.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906.
在内陆强震活动的起伏中,6级以上地震的大范围长时间缺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研究者已将其作为将发生7级地震前的标志之一。作者系统地清理了1897—1988年8月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缺震事件”的始末,较多的震例表明,限定“缺震事件”起止的地震具有中期预报意义。它们在地震构造上的原因可能是代表区域最活跃的破裂,突然处于阻碍、闭锁状态,其持续时间大于10个月,再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为解锁,并随即出现新的一轮大地震活动。故可以作为一种大地震中期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907.
魏凤英  郝跟成 《气象》1991,17(12):8-12
用长江流域25个站5—9月降水量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作为表征长江流域的旱涝指数,分析了它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和500hPa高度场的关系。经过对初选预报因子代表性和稳定性分析后,确定出7个预报因子。利用多元模糊回归分析探讨了这一区域旱涝趋势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908.
寒露风初日的Fuzzy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09.
9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