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7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667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739篇
地质学   1785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25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8 毫秒
991.
青海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水 -日月山断裂带是发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 -祁连活动地块内部的 1条重要的NNW向逆 -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 ,长约 183km。断裂由 4条不连续的次级断裂段右阶羽列而成 ,阶距 2~ 3km左右 ,在不连续部位形成拉分区。主断裂两端则形成帚状分叉。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右旋断错微地貌 ,其中Ⅰ级阶地右旋断错约 8~ 11m ,Ⅱ级阶地右旋断错约 35m。同时沿断裂带还形成了许多断层陡坎 ,Ⅰ级阶地或洪积台地上断层陡坎高约 0 .5~ 1m ,最高达 2 .8m ,Ⅱ级阶地或台地上的断层陡坎高约 2 .5~ 3m ,最高达 4~ 5m。根据相应的阶地年代 ,计算得到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 3 16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 0 .83mm/a  相似文献   
992.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velocities and their error estimations of 144GPS stations in North China de-duced from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multiple GPS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the period of 1992-2001,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in the area is stuklied.The movements,entire deformations,local deformations,activeity patterns and intensities along the boundary zones are derived.And then the risk of strong earthquake in the area is estimated.In the research,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sum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entire motion following Eurasian plate,which can be derived from NUVAL-IA model;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lative motions and deformations between the sub-tectonic blocks in the studied area,which can be derived from a set of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s determined by the expanded QUAD method in the paper;the third part is the local deformations and errors in the sub-tectonic blocks,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inhomoge-neous strains of the block.The method and result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993.
20 0 2年 5月 ,由中法科学家联合组成的考察组赴青海昆仑山 8 1级地震现场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是根据中法地震科技合作协议项目安排的。考察组成员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等 3位中方科学家和法国宇宙科学院波尔·塔波尼尔等 5位法方科学家组成。     青海昆仑山 8 1级地震现场位于青藏高原无人区和国家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保证考察的成功 ,考察组在人员、物资、装备和车辆等方面进行了仔细的部署和准备 ,青海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派出车辆和人员予以了大力…  相似文献   
994.
根据精细岩相分析,在滇东南泥盆纪台地及台地边缘沉积区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而在深水盆地沉积区仅能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结合海平面波动及构造作用分析,认为在台地或台地边缘沉积区,能划分出的层序在盆地中难以一一对应的原因是:掀斜拉伸作用导致下沉一侧的沉降速度总大于海平面的下降及沉积速率,而保持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或海侵沉积特点,或是以饥饿性盆地性质出现,以致形成的沉积层序相对较少。三级及三级以上(高频沉积层序)沉积层序的形成主要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因构造活动强度的差异而难以进行大区域对比,同一层序界面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995.
张磊  吴刚 《地质与勘探》2003,39(Z2):69-73
岩石的强度特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加载速率是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扰动状态概念理论,建立了非线弹性岩石材料的本构模型.采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机对砂岩试件进行了四种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砂岩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并分析了加载速率对岩石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对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模拟.相关研究及分析比较表明,该模型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96.
雅鲁藏布江北岸基性-超基性岩带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雅鲁藏布江北岸大竹卡-谢通门一带,即冈底斯弧岩浆岩带南缘出露了一条超基性一基性岩带,岩带的分布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强航磁异常带相吻合。岩带主要由零星孤立出露的规模较小的近圆形辉长岩岩体、岩瘤或岩滴组成,在日喀则县曲尼出露了超镁铁堆晶岩、辉长岩和玄武岩连续剖面。它们呈一系列自北而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经历了明显不同于弧花岗岩基的形成过程。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系统的岩石学研究,认为曲尼基性-超基性岩带是在岛弧-弧后系统形成的蛇绿混杂岩,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在俯冲消亡过程中的残片。  相似文献   
997.
桂西某些铝土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桂西铝土矿有原生沉积型和堆积型两种矿床类型,它们关系密切。对铝土矿及其围岩系统取样。进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原生铝土矿的成矿母岩主要为下二叠统茅口灰岩,其次有少量古陆风化物的加入;原生铝土矿形成于海相的沉积环境,堆积型铝土矿由原生沉积型铝土矿风化淋滤而成。  相似文献   
998.
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矿石特征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伍磊 《矿产与地质》2003,17(4):559-562
广西平果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赋存于岩溶洼地、谷地中的红土层中。可供露采,储量丰富,矿石具有中铝、高铁、高Al/Si比、低硫等特点。矿石的绝大部分由硬水铝石、针铁矿、赤铁矿和高岭石组成,含量约占85%,其它矿物含量甚少。是国内罕见的能运用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优质新型铝土矿资源。  相似文献   
999.
The continental marginal extension concept developed by Chinese geologists recently may be applied to the explanation about the Cenozoic extension and divergent movement of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tinental marginal exten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ep tectonothermal mechanism of the tectonic extension of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is an extensional belt with intensive magmatism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geophy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al earthquakes and obvious geothermal anomaly. Seismic tomographical results about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imply that the Pacific Plate is subducted toward the Eurasian Plate at a low angle and the diving Pacific Plate li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670-km phase transitional zone. We interpret this feature to be resulted from retrogressive subduction followed by continental marginal extension. Our thermal modeling and geodynamical comput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trogressive subduction occurred at about 76Ma and the withdrawal of the trench served to supply the volume for the continental growth,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growing front of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growth width of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is about 700 km.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推动构造运动的可能性以及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的原因和依据的讨论,提出地球自转惯性力差是决定板块相对运动趋势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之一,揭示了加速期和减速期经、纬向构造之间的分布规律性,认为经、纬向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步耦合断裂就是由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所反映的动力学状态决定的。同时,笔者对同步耦合断裂概念及耦合区构造组合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