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莺歌海盆地DF1-1底辟断裂系统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莺歌海盆地的巨厚充填,高地温梯度及大规模的超压流体活动等特殊的地质背景,造就了DF1-1底辟构造的独特性,其内天然气的总体特征与底辟区的断裂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底辟区内的超压流体活动使其上覆地层产生众多的断裂和裂缝。这些垂向上的断裂和裂隙既构成了异常压力体系能量释放的主要通道。同时也形成了天然气运多的垂向输导体系。在断裂开启过程中上升的活动流体主要取决于断裂下延的深度及断裂上延所连通的中深一浅层的渗透性砂体,因此由断裂与砂体的相互配置所构成的输导体系在DF1-1气田的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DF1-1的成藏特点,强调断裂系统与天然气运聚的相互促进关系,建立了断裂系统与天然气成藏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32.
黄河三角洲(泄水)包卷层理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建华  侯启军 《地质论评》1999,45(3):306-312
黄河三角洲上发育了大量的(泄水)包卷层理,按形态和规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较小,呈规则褶曲状的包卷层理,其“背斜”尖锐紧闭“,”向斜“圆滑宽阔;另一类规模较大,高度在10-20cm左右,形态复杂,可以是直立圆柱状,直立板片状,也可以是直立卷曲板片状。  相似文献   
133.
初洞岩体是一个罕见的复杂地质体。它以其独特的岩石外貌、多期次的矿物世代、罕见的组构特征及复杂的变形机制而不同其它岩体。在研究其岩石结构构造基础上,对反映其成因信息的组构特征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将其命名为流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流纹斑岩、碎斑熔岩及流纹质碎斑岩组成“三位一体”的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并依此建立起特殊构造环境下岩石分阶段逐渐自碎的一种新底辟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134.
初洞流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洞岩体是一个罕见的复杂地质体。它以其独特的岩石外貌、多期次的矿物世代、罕见的组构特征及复杂的变形机制而不同其它岩体。在研究其岩石结构构造基础上,对反映其成因信息的组构特征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将其命名为流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流纹斑岩、碎斑熔岩及流纹质碎斑岩组成“三位一体”的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并依此建立起特殊构造环境下岩石分阶段逐渐自碎的一种新底辟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135.
北京周口店侵入体特征及其侵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西部周口店花岗质岩株是一个多次脉动侵入的同心带状复式岩体。第一次侵入的石英闪长岩零星分布于岩体边缘;第二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为岩株主体,从中心到边缘分为三个逐渐过渡的同心相带。岩石的化学分析表明,从第一次的石英闪长岩到第二次的边缘相至中央相,SiO_2增加很快,Na_2O和K_2O增加缓慢,而MgO、FeO、Fe_2O_3、CaO、Al_2O_3则减少。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Ⅰ型花岗岩体。岩体和热变质岩的构造特征表明,该岩株是底辟作用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6.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特征、沙箱模拟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是渤海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油气最富集的区域。该构造带走向近东西,为北陡南缓两翼不对称的隆起带,上部发育"塌陷式"地堑断裂系统。由于构造受北缘断层控制,具有同沉积与逆牵引(reverse drag)特点,故勘探早期将其认为滚动背斜。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钻井揭露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增多,研究者普遍认为是盐泥底辟构造。本次工作,是在进行详细的地震、地质解释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假设,运用沙箱实验证实方法探讨了构造带成因。通过实验与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认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构造带是区域张扭力与重力联合导致的伸展-底辟作用的产物;盐泥底辟物质的形态、底辟与伸展作用的强度控制了局部构造的形态与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37.
实验以莺歌海底辟构造为典型实例设计3组砂箱物理模型,探讨弧形弥散性基底走滑与上覆同构造沉积对底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砂箱物理模拟表明:物质变形主要集中在弥散性剪切带内、且断裂特征与底辟带形成演化具有一定耦合性。底辟带断裂欠发育、以塑性应变为主,仅在底辟翼部和顶部分别形成小型逆冲断层和放射状裂隙;但底辟带外缘普遍发育高角度弥散性走滑断裂体系。沿弧形走滑剪切方向,底辟物质斜向生长由倾向外弧逐渐转变为倾向内弧,导致其平面上为非对称结构形态。同构造沉积地层与底辟相互作用控制了底辟生长结构及上覆地层的变形,底辟通过逐渐减小刺穿以响应上覆沉积载荷的增加。基于比例模型模拟结果与莺歌海盆地典型底辟带构造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揭示出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及分布特征受红河断裂带弥散性走滑与同构造沉积过程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38.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雅江穹隆群北东部的容须卡岩浆底辟穹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为厘清容须卡地区岩浆与穹隆的演化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探讨了容须卡穹隆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该穹隆中心发育无根或肠状褶皱,及“S”型、“Z”型褶皱和“A”型平卧褶皱; 穹隆外围发育叠加褶皱,反映造山带早期SN向和EW向收缩挤压。该穹隆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印支末期)SN向与EW向的“双向挤压”作用; 成穹期岩浆向上侵位时限为(214.4±1.2) Ma; 成穹后经历了挤压推覆和应力松弛阶段; 早中新世(17~10 Ma),由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快速抬升,松潘—甘孜造山带发育NW-SE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使容须卡地区形成一系列NNW向韧脆性和脆性破碎带。  相似文献   
139.
费琪 《地学前缘》2009,16(3):282-293
根据2-180阶与2-360阶的数字全球模型恢复的卫星重力场数据,主要源于地下18~36 km深处的密度变化,多数大地震的震源也正是位于该层段。 因此卫星重力场资料对于地震研究有很大的意义。笔者详细分析了中国汶川、墨脱、仲巴、伽师和台湾等地的卫星重力资料(这些地区在近几十年来均发生过6级以上的大地震),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地区,卫星重力场的样式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它们表现在:(1)卫星重力场的正负异常值成对出现;(2)震中通常位于重力场峰值间的陡梯度带;(3)由低阶到高阶的重力场正异常的峰值增大而宽度变窄;(4)正、负峰值间的距离随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而变; (5)不同应力场壳幔物质底辟的样式不同,从地质上看,高密度壳幔物质的流变底辟作用,可以合理地解释这种独特的样式变化。文中提出高密度生长指数的概念,用以度量密度由深部到浅部的增加。岩石圈断裂带、深大断裂带及多层次滑脱层是壳幔高密度塑性物质底辟活动的优势通道。壳幔物质的非均质性反映了大陆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0.
库车褶皱冲断带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沉积古近系和新近系两套盐岩,在其西部发育盐底辟构造。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剖面解释以及平衡剖面制作,探讨了库车褶皱冲断带盐底辟的成因机制。库车褶皱冲断带盐底辟分为两种类型:沿喀拉玉尔滚走滑断层发育的点状盐底辟构造-盐栓;发育在吐孜玛扎地区的线状盐底辟构造-盐墙。库车褶皱冲断带西段盐上生长地层主要发生在库车组中段沉积期及以后,库车组中段发育角度不整合面,反映盐底辟的形成。盐栓受走滑作用的控制,为走滑拉张作用的产物,而盐墙受库车组中段及其后差异压实作用的控制,受挤压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