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28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快速升高导致了全球变暖,并引发了一系列气候和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倡导的目标;而理解自然系统的碳源汇功能,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泥炭地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湿地类型,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使泥炭地碳循环研究成为前沿领域。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泥炭地碳循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泥炭地的碳源汇特征(包括CO2净交换、 CH4排放、溶解有机碳迁移、碳累积)、变化及驱动机制,并对其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泥炭地碳循环对全球碳源汇估算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泥炭地分布和碳库的研究,强化泥炭地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碳循环-相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以及研究薄弱地区等的针对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可持续管理和恢复退化泥炭地,如人为水文调节,以保持甚至增加其碳汇潜力和储存碳的稳定性,可发挥泥炭地在“双碳”时代的最大碳汇潜力,也将是减缓气候...  相似文献   
92.
泥炭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宝贵自然资源,泥炭中的有机碳储量是研究全球碳库变化及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数。由于泥炭多分布于沼泽中,且泥炭松软含水量大的特性,对于泥炭深度的调查、获取用于测试泥炭原状样品的质量不高,导致泥炭碳储量评价仍存在不确定性和偏差。笔者等在典型泥炭形成地若尔盖沼泽湿地地区,开展了浅钻泥炭调查取样工作,通过在泥炭斑块边缘及中心两种不同沼泽湿地地层开展的试验,验证了轻便钻机在难进入的沼泽湿地的适应性,配套的振动冲击工艺可高质量的获得无扰动的泥炭样品,同时查明了泥炭层的厚度。通过试验初步探索了采用轻便钻机配套振动冲击钻进工艺进行泥炭调查取样的有效性。浅层取样钻探作为泥炭调查取样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泥炭调查效率和精度,为准确评价泥炭储量数据提供可靠的钻探技术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93.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是对全球变暖响应敏感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变暖、多年冻土退化背景下,为了探明秋季冻融对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时空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9—11月以大兴安岭三种多年冻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原位实验,分析了秋季冻融前、中和后期多年冻土泥炭地浅层和深层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浅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多年冻土小叶章泥炭地(XY)、兴安落叶松-泥炭藓泥炭地(XA)和白毛羊胡子苔草泥炭地(BM)的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变化范围:(1.00±0.00)~(20.60±0.20)mg·kg^(-1),硝态氮(NO_(3)^(-)-N)含量的变化范围:(0.02±0.01)~(14.64±1.11)mg·kg^(-1),且无机氮以土壤NH_(4)^(+)-N为主;秋季冻融后期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前期。尽管水热交互作用对该时期无机氮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不同冻融阶段,无机氮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在秋季冻融前、中和后期浅层无机氮动态分别与浅层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相关,但在整个秋季冻融期间BM浅层无机氮含量仅对10~20 cm含水量存在响应(R^(2)=0.344,P<0.01)。研究表明,秋季冻融期内,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发生初步累积,且浅层环境因子对无机氮响应程度最大。本研究可补充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秋季冻融对土壤无机氮影响研究的相关数据,并为多年冻土泥炭地响应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释放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4.
Soil respiration is a main dynamic process of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It is important to contribut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Water table and nutritious availability are significant impact factors to influence responses of CO2 emission from wetland soil to climate changes. Twenty-four wetland soil monoliths at 4 water-table positions and in 3 nitrogen status have been incubated to measure rates of CO2 emission from wetland soils in this study. Three static water-table controls and a fluctuant water-table control, with 3 nitrogen additions in every water-table control, were carried out. In no nitrogen addition treatment, high CO2 emissions were found at a static low water table (I) and a fluctuant water table (IV), averaging 306.7mg/(m2·h) and 307.89mg/(m2·h),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51%–57% higher than that at static high water table (II and III). After nitrogen addition, however, highest CO2 emission was found at II and lowest emission at III.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nutritious availability of wetland soil might be important to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water table on the CO2 emission from the wetland soil. Nitrogen addition led to enhancing CO2 emissions from wetland soil, while the highest emission was found in 1N treatments other than in 2N treatments. In 3 nutritious treatments, low CO2 emissions at high water tables and high CO2 emissions at low water tables were also observed when water table fluctuated.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oth water table changes and nutritious imports would effect the CO2 emission from wetland.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90211003) and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KACX3-SW-332) Biography: YANG Ji-song (1978-), male, a native of Chengwu of Shandong Province, Ph.D. candidate, specialized in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wetland biogeochemistry. E-mail: yangjisong@neigae.ac.cn  相似文献   
95.
高维钺  李景华 《岩矿测试》1989,8(3):222-221
应用氧弹一次处理的溶液,完成了泥炭和煤中碳、硫连续测定的研究。方法简便,连续性强,单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C 0.5%,S 1.9%。  相似文献   
96.
97.
98.
雷州半岛北部是我国沿海第四纪泥炭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在对其泥炭和腐木层进行 C~(14)年龄和孢粉研究后,分析了泥炭形成的时期、气候和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99.
本文取材于《广西泥炭资源远景调查》成果。笔者认为广西泥炭产于第四系,其资源特点是: 分布广、规模小、类型多、质量好、易开发利用,有一定远景。按生成环境以地貌为主将广西泥炭矿床划分为5类8型,并分别以矿床实例论述其特征。着重指出岩溶洼地类型是广西泥炭资源的主要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00.
三江平原沼泽的生态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兴 《地理研究》1988,7(1):27-35
本文根据生态学原则,采用主成分、聚类制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沼泽进行生态分类。将该区沼泽划分为二个沼泽类、四个沼泽亚类和八个沼泽体。并给出了衡量沼泽类型之间差异的数量尺度和对未知类型归类的判别数学模型,并论证了沼泽生态分类应采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