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9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861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77篇
地质学   2237篇
海洋学   45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91.
全球地壳运动的背景场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地壳运动是在全球地壳运动背景场中发生的,其背景场的运动参数是表征地壳运动的最基本特征。由于现今板块运动模型ITRF序列均忽略板块边界部分,并且板块以NUVEL1A模型来划分,由此建立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不能作为一个严格的全球地壳运动背景场。利用区域速度场和ITRF2000速度场建立一个包括非刚体的板块边界区域和刚体板块的全球地壳运动模型,其板块总角动量ΙLΙ=0.131°/Ma,即不为零,存在整体旋转,由此建立无整体旋转(NNR)模型,并评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2.
论中国大陆的板内变形机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万天丰  赵维明 《地学前缘》2002,9(2):451-463
中国大陆板内变形普遍比较强烈。造成大陆板内变形比较强烈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4点 :地块小、数量多、地块稳定性差 ;沉积盖层厚度大、地块表层强度低 ;地块经受了多期次的碰撞、拼合 ;中生代以来周邻板块作用比较强烈 ,板内应力场多次发生变化。板块间碰撞所产生远程效应是造成中国大陆普遍发生强烈板内变形的主要动力。正是在这种方向多变的、近于水平的动力作用下 ,由于各圈层岩石强度不同 ,派生出一系列圈层间的滑脱面、拆离面或断层 ,造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板内变形 ,在地下深处出现局部的减压地段 ,从而诱发了深部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93.
沿扬子地块西缘出露的一系列变质杂岩的构造性质及形成时代是分析华南地块大地构造属性的关键。这些杂岩均被初始为低角度的正断层所围限 ,具有变质核杂岩的构造性质 ,其剥露时间在177Ma左右。目前 ,对这一区域几个代表性杂岩体进行的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这是一套主体为与俯冲板块有关的岛弧型岩浆杂岩 ,其形成时代从 72 6~ 86 4Ma ,时间跨度在 10 0Ma以上。证明这些岩石的形成与地幔柱作用无关。上述结果与最近在Madagascar东北缘、Seychelles岛及印度的Malani的一条类似的变质岩浆杂岩带的地球化学与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完全吻合 ,这个构造带被解释为一条沿Mozambique洋东缘的巨大的向东俯冲的安第斯型俯冲 岩浆岛弧带。据此我们推测在Rodinia古大陆中 ,华南地块位于印度板块东北缘 ,其南东则可能与澳大利亚相接。  相似文献   
994.
主要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GPS观测数据,检核作者采用“攀登计划”监测网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观测成果建立的全国板内运动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南、北加州地震台网、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单分量短周期地震仪和德国、瑞士地震台网/台阵的三分量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1981~2000年伊豆——小笠原地区下方地震的波形资料,使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近源一侧来自间断面SdP转换震相,以研究660km间断面区域性差异.研究发现,自35N 到26N 的各剖面依次体现了和达 本尼奥夫带(Wadati-Benioff zone)倾角逐渐加大,且地震分布的最大深度也逐步增大,俯冲板块对660km间断面存在的影响也因此产生了差异性:没有俯冲板块影响的情况下,该间断面出现在CM)660km深度处,而受到俯冲板块明显作用的地区,则该间断面普遍出现下陷.转换点分布的一定程度分散性可能是间断面本身复杂结构、震相误判或一维球对称地球模型假定等因素造成的.这一转换点分布的分散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6.
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及其在地学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维弹性LDD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两个三维块体的摩擦滑动数值实验,证明了这个方法的理论和程序是正确和可靠的.用该程序研究了印度板块碰撞引起的东亚地区的现今速度场和沿主要断裂带的相对位移速率.初步结果表明,碰撞边界附近的速度最大,向内部衰减很快.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运动,华北平原向东运动,东南亚向东南运动.在祁连山西南和东北速率变化的衰减梯度分别为0.05和0.007mm/a/km,衰减是非线性的,运动方向由北东转向近东西方向,变化很大.穿过龙门山断裂的速度衰减基本是线性的,其值为0.01 mm/a/km,运动方向为南东.印度板块碰撞对于东经115以东和北纬45以北的区域影响很小.由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计算得到的班公湖——怒江——澜沧江断裂带在近1Ma以来的相对滑动速率平均约0.5mm/a;金沙江断裂带相对滑动速率最大,为0.8 mm/a;郯庐断裂带基本不动.理论和计算表明,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具有断层的地球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7.
对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资料中心和国际地震中心地震目录的研究表明:要研究全球规模大型构造上m_b<5地震分布的时空规律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目录必须是比较完整的。研究结果是:在研究构造板块边界(俯冲带、中海岭系和大陆造山系)的地震活动性中发现了负相关现象,它揭示了“表面”(<400 km)地震的存在。对上述地区,在地震活动的平均曲线中,强震(m_b>5.4)和最深震(>400 km)几乎经常显示出很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8.
将地震学资料和GPS数据用于检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构造格局和板块运动,主要目的是重新评价最近提出的一种观点,即认为安纳托利亚-爱琴海微板块围绕着位于北非的一个欧拉轴存在刚体转动。两种数据显示出了更为复杂的格局。在北人利托利民层(NAF)的南部,安纳托利亚相对于欧洲的板块运动可被恰当的描述为简单的刚体转动,其主要分量为东西分量,平均速度约为22mm/a,然而,两种数据均显示出爱琴海区域形变速率的明显增加(30-50mm/a),并且显示出一个比刚体旋转所预期的大得多的南北分最(达20mm/a),这一形变图象与将爱琴海区域作一个分离的微型板块的模型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999.
野外调查在景洪曼别和思茅大新山地区大新山组发现放射虫硅质岩、玄武岩地层层序. 放射虫动物群包括FollicucullusPseudoalbaillella等, 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 景洪曼别地区硅质岩SiO2含量均在92%以上, MnO/TiO2平均比值为2.15, Al/(Al+Fe+Mn)比值小于或约等于0.1, Ce/Ce*平均值为0.4, 为远洋型硅质岩; 而大新山地区的硅质岩SiO2含量相对较低, MnO/TiO2比值为0.27, Al/(Al+Fe+Mn)比值为0.49, Ce/Ce*比值为0.88, 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 两地玄武岩均为拉斑玄武岩, 其主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均显示洋脊玄武岩特征, 说明澜沧江构造带大新山组除包含岛弧火山岩外, 还存在洋壳型火山岩和硅质岩, 代表了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000.
浅析华北板块中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区域地层层序特征、沉积 生物 构造古地理的综合分析 ,提出华北板块经历了中、新元古代边缘裂陷阶段和古生代全域性差异升降阶段两大构造演化阶段。其中 ,前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中元古代强裂陷亚阶段及新元古代弱裂陷亚阶段 ;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早古生代弱差异升降亚阶段和晚古生代强差异升降亚阶段。其间发生了 3次划时代的构造运动 ,即芹峪运动、蓟县运动和秦皇岛运动 ,这些运动均影响板块全域 ,成为划分板块构造演化阶段的标志。每次构造转换后均出现特征鲜明、近乎覆盖全域的同期、近同期的沉积标志层。分析表明 ,华北板块在中元古代至古生代长达 15 0 0Ma间 ,似乎从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运动 ,即没有与毗邻大板块有过大规模的碰撞与对接 ,而是长期独自发展 ,漂移、徘徊于赤道两侧低纬度区或在中低纬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